郭小紅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定位在人的發(fā)展上,這些對小學語文教師、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這些新變化,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有了新的定位。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本文將從師生關系、學習方式等方面來談一談新課程中師生角色的定位。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1.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橐龑д?/p>
小學語文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當實現(xiàn)由重教師“教”向學生的“學”轉變,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我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文時,抓住學生愛表演的天性,對課文稍作講解后,就讓學生小組內(nèi)編演課本劇。學生高興極了,編臺詞,練表情……就連最不愛發(fā)言的學生也動了起來。舞臺上學生把陶罐、鐵罐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精彩極了。整節(jié)課我只處于一個指導幫助的位置,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領會了文章表達的深意,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2.管理者轉變?yōu)榻M織者
語文教師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以權威者自居,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現(xiàn),學生必須服從管理。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學習。教師角色要發(fā)生轉變,就要不斷探索適合本學校、本班級學生特點,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激勵者。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現(xiàn)代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的受教育的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傳統(tǒng)的教育觀中,老師在課堂上就是一味地講述,給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究的時間很少,或者說是幾乎就沒有。為此,要把學生從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徹底轉變到自主的、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上來。
1.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解決
課前預習,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發(fā)現(xiàn)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所以在教學中,我放手把問題交給學生,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我在指導學習《科利亞的木匣》一文時,讓學生在朗讀、了解了課文主要內(nèi)容之后,運用導學案的形式,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如科利亞是怎么埋下自己的木匣的?四年之后科利亞為什么沒有像媽媽一樣順利地挖出木匣呢?把問題拋出去之后,先讓他們自己獨立思考,再小組進行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在這師生、生生相互之間多向交流的狀態(tài)下,學生思維發(fā)生碰撞,小組合作和探究也有了實際意義。
2.營造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愉快的民主氛圍,使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要構建這種良好氛圍,重要的是對學生充滿愛心。陶行知教授有一段特別震撼我心靈的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3.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讓學生體驗成功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痹诮虒W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參與學習中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喜歡學習語文,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教師要恰當?shù)卦u價每一位學生,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成功,以更好的姿態(tài)參與自主學習。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的課堂早已沒有了模式,但是我們在課堂上要關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讓我們的教育成為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成為為了一切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作為教師,要盡早地跟新理念接軌,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正確定位師生的角色,讓孩子學得快樂,學得盡興!
參考文獻:
朱存昉.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下的小學語文新課堂[J].讀與寫:上旬,2014(0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