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暉 楊曉麗 付龑 李琳 姜桂仙 肖佳 宮安明
066004 秦皇島市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杜曉暉、楊曉麗、付龑、李琳、姜桂仙、肖佳(碩士研究生)、宮安明]
?
·臨床報道·
自擬活血化瘀煎劑聯(lián)合針刺治療慢性濕疹34例
杜曉暉楊曉麗付龑李琳姜桂仙肖佳宮安明
066004秦皇島市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杜曉暉、楊曉麗、付龑、李琳、姜桂仙、肖佳(碩士研究生)、宮安明]
【摘要】目的探討自擬活血化瘀煎劑聯(lián)合針刺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效果,總結治療方案為臨床研究提供依據(jù)。方法選取2012年8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診治的慢性濕疹患者共68例進行研究,選取隨機數(shù)字表格法將患者分為針藥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每組34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針藥聯(lián)合組加用針刺和自擬活血化瘀煎劑聯(lián)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皮疹消退時間、瘙癢消失時間、臨床治療效果及濕疹的復發(fā)情況。 結果兩組皮疹消退時間、瘙癢消失時間對比,針藥聯(lián)合組要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藥聯(lián)合組在治療后的癥狀積分、生活質量評分、抑郁評分、焦慮評分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針藥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1.18%和67.65%,針藥聯(lián)合組高于對照組(P<0.05);濕疹復發(fā)情況比較,針藥聯(lián)合組(10.34%)低于對照組(39.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針刺聯(lián)合自擬活血化瘀煎劑治療慢性濕疹,治療效果顯著,復發(fā)率低,并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針刺;活血化瘀煎劑;慢性濕疹;療效
濕疹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皮膚科疾病,是由內外因或者兩者綜合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的炎癥性疾病[1]。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肥厚、水皰、丘疹、紅斑及脫屑等,發(fā)病部位較多,如肛周、口周、股部、外耳、手部、外陰部等,涉及的體表部位較廣。雖然濕疹不會給患者造成生命威脅,但該病由于易復發(fā),難于徹底根治,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心理負擔,有損患者的自尊心,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質量[2]。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均在努力尋找較為徹底的治療的方法。筆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采用了自擬活血化瘀煎劑聯(lián)合針刺治療慢性濕疹,針刺與中藥結合,調理氣血,溫養(yǎng)臟腑,通經活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本院皮膚科于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間收治的慢性濕疹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選標準。68例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格法分成針藥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每組34例。針藥聯(lián)合組:男23例,女11例;年齡29~66歲,平均(53.27±10.89)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2.24±0.75)年;發(fā)病部位:四肢22例,軀干12例;中醫(yī)辨證分型:脾虛濕藴型20例、濕熱型6例、血虛風燥型5例、風熱型3例。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31~65歲,平均(53.21±11.68)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2.53±0.89)年;發(fā)病部位:四肢20例,軀干14例;中醫(yī)辨證分型:脾虛濕藴型21例、濕熱型7例、血虛風燥型4例、風熱型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辨證分型等基礎資料比較,統(tǒng)計學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均遵循醫(yī)學倫理學原則,其受試對象或家屬已簽訂知情同意書。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臨床癥狀等均符合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3];(2)未在2周內接受局部治療;(3)治療前4周內系統(tǒng)治療。
排除標準:(1)妊娠或者哺乳期患者;(2)患有惡性腫瘤、糖尿病或者其他全身性免疫系統(tǒng)相關疾病者;(3)患者合并有細菌、真菌等其他類型的微生物感染;(4)急性或亞急性濕疹,且有糜爛或滲出。
1.3治療方法
針藥聯(lián)合組予以患者常規(guī)藥物、針刺聯(lián)合自擬活血化瘀湯治療:常規(guī)藥物與對照組所用藥物相同;自擬活血化瘀煎劑藥物組成:丹參30 g、鬼箭羽30 g、白鮮皮30 g、雞血藤30 g、蒲公英30 g、白花蛇舌草30 g、紅花15 g、制莪術15 g、制三棱15 g、桃仁15 g、防風15 g、苦參15 g、白芍15 g、當歸15 g。隨患者辨證分型加減藥物:脾虛濕藴型加陳皮20 g、厚樸20 g、黃柏20 g、甘草15 g、漢防己15 g;濕熱型加龍葵50 g、土茯苓50 g、地膚子30 g、靈芝30 g、陳皮20 g、牡丹皮20 g、生地黃20 g、甘草15 g;血虛風燥型加生地黃30 g、首烏藤30 g、荊芥15 g、甘草15 g、首烏15 g;風熱型加川芎30 g、金銀花30 g、牡丹皮15 g。文火煎至300 mL,2次/d,由本院煎藥室代煎。同時輔助以針刺治療:囑患者取仰臥位,取患者阿是穴、血海、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陰交,規(guī)范消毒處理后,固定進針穴位,右手拇指、食指與中指夾持針柄,距進針1~2 mm時,垂直旋轉刺入。進針時,拇指向后收,食指與中指向前推針;刺入皮膚后,待針下氣行微緊時,運針并調整進針深度,待患者有微涼、酸脹感時,留針30分鐘,并注意運針5 min/次,1次/d。4周為一個療程。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患處涂抹復方氟米松軟膏(香港澳美制藥,批號:HC20100009),并在患處緩慢摩擦,12 h/次;依匹斯汀膠囊(重慶凱興制藥,批號:H20041484)口服用藥,20 mg/次,1次/d。
1.4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患者臨床指標[4]:(1)皮疹消退時間、瘙癢消失時間、癥狀積分:分為四度,3分為重度、2分為中度、1分為輕度、0分為消失,依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皮損面積、瘙癢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2)生活質量:采用皮膚病生活質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進行評價,總分30分,分值越低生活質量越好;心理狀況: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超過53分為有抑郁,分值越高抑郁越嚴重;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超過50分為有焦慮,分值越高焦慮越嚴重;(4)治療1年后的濕疹復發(fā)率。
1.5療效標準
積分指數(shù)為治療前積分與治療后積分差所占比例,(1)痊愈:積分指數(shù)≥95%,瘙癢癥狀基本完全消失;(2)顯效:60%≤積分指數(shù)<94%,瘙癢等癥狀緩解;(3)有效:20%≤積分指數(shù)I<59%,臨床癥狀減輕;(4)無效:積分指數(shù)<20%,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室曰救?顯效計。
1.6統(tǒng)計學處理
2結果
2.1兩組瘙癢、皮疹消失時間及癥狀積分的對比
針藥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比較,皮疹消退時間與瘙癢消失時間均較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在治療后的癥狀積分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瘙癢、皮疹消失時間的對比±s)
注: 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癥狀積分的比較±s)
注: 與治療前比較,aP<0.05; 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兩組生活質量、心理狀況變化的對比
兩組治療前比較,生活質量評分、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均相近,統(tǒng)計學無差異性(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抑郁評分、焦慮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且針藥聯(lián)合組均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3。
2.3兩組療效的對比
兩組總有效對比,針藥聯(lián)合組有效率達91.18%,對照組則為67.75%,針藥聯(lián)合組較對照組明顯更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62,P<0.05),見表4。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心理狀況變化對比±s)
注: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表4 兩組療效對比
注: 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兩組復發(fā)率的對比
治療1年后,對兩組基本痊愈與顯效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針藥聯(lián)合組出現(xiàn)2例脫落,3例復發(fā),其復發(fā)率為10.34%;對照組未出現(xiàn)脫落,9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39.13%,兩組復發(fā)率對比,針藥聯(lián)合組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994,P<0.05)。
3討論
慢性濕疹是病因極為復雜的一種疾病,有研究指出[5],外界物理、化學因素刺激,患者自身內分泌改變、各種基礎性疾病等均易導致慢性濕疹的發(fā)病,該病具有滲出性、多形性、易復發(fā)等特點?,F(xiàn)代醫(yī)學多采用內服依匹斯汀等抗組胺類藥物,外用激素類軟膏藥物的治療模式,通過抑制多種炎性介質釋放、促進真皮炎癥浸潤吸收等方式達到廣泛性的抗炎效果。但研究發(fā)現(xiàn)[6],長期應用西藥治療易導致藥物依賴,且復發(fā)率越來越高。中醫(yī)觀點認為慢性濕疹屬“血風瘡”“浸淫瘡”等疾病的范疇,氣滯血瘀是其病機所在[7],多因脾失健運、稟賦不耐或營血不足致血虛風燥,濕熱滯留,久病入血入絡進而導致氣滯血瘀,經絡阻塞,風、濕、熱客于肌膚而發(fā),肌膚失養(yǎng)而發(fā)此病。治療時多采用養(yǎng)血潤膚、健脾燥濕之法。
本研究中的自擬活血化瘀煎劑是由雞血藤、紅花、丹參、鬼箭羽、制三棱、制莪術等多種中藥為基本方文火煎成。其中雞血藤、紅花、赤芍等可活血通經、消積化瘀;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熱祛濕、止癢清毒功效;白芍可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制三棱既入血分,又入氣分,可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諸藥合用,更具潤燥止癢、活血化瘀的作用?,F(xiàn)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8],丹參、赤芍可明顯降低血中纖維蛋白含量、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huán)。此外針對患者中醫(yī)辨證分型增加對癥藥物,療效更顯著。針刺阿是穴可活血通絡;針刺血海、三陰交可健脾養(yǎng)血、活血祛瘀,血行則癢自止;針刺足三里可益氣養(yǎng)血[9]。多穴位連續(xù)刺激,增強行氣活血效果?,F(xiàn)代醫(yī)學研究指出[10],針刺可刺激機體神經、調節(jié)內分泌從而起到抗炎、抗損傷作用。本次實驗表明:在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基礎上對慢性濕疹患者行針刺和自擬活血化瘀湯治療后,其瘙癢消失時間與皮疹消退時間均明顯縮減;癥狀積分減少更顯著,且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兩組1年后的復發(fā)率對比顯示:針藥聯(lián)合組的復發(fā)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針刺聯(lián)合自擬活血化瘀煎劑可明顯改善濕疹患者體內氣滯血瘀現(xiàn)象,養(yǎng)血潤膚效果好,瘙癢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預后良好。
中醫(yī)研究理論認為,慢性濕疹瘙癢劇烈、纏綿難愈,多數(shù)患者會存在情志不暢、心煩氣躁,從而加重病情[11]。章承中等[12]在研究中指出,慢性濕疹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其病情關系密切,病情控制越好,生活質量越高。在本次研究中,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價發(fā)現(xiàn),針藥聯(lián)合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此外,針藥聯(lián)合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也較對照組明顯改善,表明針藥聯(lián)合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生活質量,增強患者自信,有助于其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選擇針刺聯(lián)合自擬活血化瘀煎劑治療慢性濕疹,起效快,療效確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復發(fā)率,可為今后臨床治療慢性濕疹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廣仁,韓永智,黃庚史,等.皮炎濕疹599例致病因素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2):126-128,134.
[2]鄭躍,賴維.濕疹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39(2):113-115.
[3]趙辯.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5.
[4]劉彩霞.中藥內服外洗治療慢性濕疹60例[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2,5(6):459-460.
[5]張優(yōu)琴,方霞,周明華,等.濕疹的中醫(yī)藥治療進展[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5,(3):301-303,316.
[6]Hon K L, Chan B C, Leung P C.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 in eczema treatment[J]. Chin Med, 2011, 6(17): b27.
[7]吳敬英,李鳴九.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5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9):5596-5597.
[8]高沖, 劉璐, 胡愛菊, 等. 活血化瘀中藥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J].藥物評價研究, 2013, 36(1): 64-68.
[9]焦召華, 高暉, 田苑, 等. 火針點刺聯(lián)合三棱針刺絡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研究[J]. 針灸臨床雜志, 2015,(6): 20-24.
[10]黃文琴, 周奇志, 余曙光, 等. 針刺調節(jié)焦慮障礙免疫功能紊亂的機制[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23): 6814-6816.
[11]劉純莉,李紅軍,尹東輝.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濕疹綜述[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11,18(1):44-45.
[12]章承中, 徐小英, 顏美秋. 慢性濕疹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臨床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1,14(19): 2161-2163.
(本文編輯: 韓虹娟)
(收稿日期:2015-12-09)
【中圖分類號】R752.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4.027
作者簡介:杜曉暉(1972- ),女,本科,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皮膚病的中醫(yī)療法。E-mail:zrs14317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