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寬林
?
梧州新春舞醒獅
李寬林
梧州不僅是舞獅活動極為活躍之地,而且還是舞獅的發(fā)祥地之一。探尋其起源時間,可追溯到南朝的劉宋時代。
據(jù)資料載,宋文帝劉義隆曾命交州(州治在今梧州市)刺史討伐南海古國林邑,林邑國動用了象軍參戰(zhàn)。為了對付象軍,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認為,百獸皆懼獅子,象亦不例外。于是他命人連夜以布、麻之類趕制了一批假獅子,涂以五彩顏料,每兩人負責舞動一頭獅子,隱匿叢莽之中。他又在陣地周圍設(shè)置陷阱,待象軍來攻,則出動假獅做出張牙舞爪之狀威嚇,并施弓弩以退之,致象軍落入陷阱,人象并獲,大敗林邑。之后,舞獅活動便在軍隊中開展,并流傳民間。到唐代,演變?yōu)槲杓炕顒?,名叫五方獅子舞,由兩人合作,用舞蹈形式演繹獅子的神態(tài),有“文獅”和“武獅”之分,一度傳入宮廷作為樂舞,并再度傳回南方。
梧州的舞獅叫“舞醒獅”,是由北方的“武獅”發(fā)展而來。當它與民間武術(shù)結(jié)合在一起后,便成了熱鬧非凡的體育項目和年節(jié)時的喜慶活動,并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民間風俗。這項活動的開展時間,歷來以新年賀歲為主,兼以平時個別賀新居落成、賀商廈開張、賀喜慶活動等為輔。
梧州所舞的醒獅,其扎作工藝是以竹篾條為“骨”,砂紙、萬金紙為“肉”,堆塑糊就獅頭,再以彩漆敷畫形象。然后系以幾尺寬、丈余長,中間縫以若干行倒三角形雜色犬牙狀碎布組成的“獅被”(象征獅身獅毛)。獅頭形象表現(xiàn)為臉譜化,大抵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紅臉白須的“關(guān)公面”,二是黑臉黑須的“張飛面”,三是黃臉白須的“劉備面”。
舞獅時由三人組合,獅頭、獅尾各一人,作武師打扮,前者舉獅頭擺動、撐躍、騰跳;后者雙手掀動“獅被”,隨獅頭舞動做出相應(yīng)動作,默契配合。另有一人頭戴假面扮作笑佛(又稱“大頭佛”),身穿大襟長袍,手搖葵扇在前面作引導(dǎo)(逗獅)。
梧州舞獅過去曾有一套“獅子上樓臺”的表演?!皹桥_”是象征性的借代物,是用竹架木板搭成的高臺(也可用桌凳代替)。獅子上樓臺,表演的是一整套獅佛爭搶靈芝的程式:獅子在樓臺上先表演初醒、窺視、出洞、入洞等活動。之后是“大頭佛”表演睡醒、刷牙、洗臉、掃地、上香、撞鐘、開口、巡山、采芝的經(jīng)過。最后,“大頭佛”遇上獅子,共同爭搶靈芝、“大頭佛”逗引獅子食靈芝。
另外,又有“獅子采青”的表演,“采青”的“青”專指蔬菜中的生菜,它因諧音“生財”而被春節(jié)舞獅活動采用為賀歲的象征物,附于主人家給獅子“采摘”的“利市”(封包)上。其名目有如下幾種:懸吊在條凳底下的叫作“橋青”,用木盆倒扣覆蓋著的叫作“蟹青”,置于水盆中的叫作“水青”(不用封包而直接放“光洋”,即銀圓或者“銀毫”,即廣東鑄造的“東毫”或廣西鑄造的“西毫”),以竹竿從高樓伸出去的叫作“高青”。此外,還有把捆著生菜的封包在空地上擺成蛇形的稱為“蛇青”,散放于場地中間的叫作“地青”,等等。
在城區(qū)和郊縣,“采青”多選“高青”,“橋青”、“水青”次之。前者是舞獅中的高難度表演,復(fù)雜而驚險;后兩者是技巧性表演,細致而有趣。凡“采青”,必是主家事先邀約,雙方商定具體時間(從正月初一至元宵節(jié)中的某天或某夜)和項目(單項“高青”或兼搭“橋青”、“水青”中的一項),客從主愿,有本事的獅隊敢于應(yīng)之。兼搭的項目先行表演,以示“小試牛刀”;正式的項目“高青”則是壓軸表演,竭力彰顯獅隊的“過硬本領(lǐng)”。
采“高青”原先叫摘“銀牌”,銀牌是名副其實的用純銀打造成的腰形長牌,后因舞獅采摘不便,才改為封包加生菜。
新春舞獅的“采青”活動,過去在梧州市區(qū)一帶,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長洲島的舞獅隊了。每年春節(jié)期間,各村獅隊都會選擇一些有過某種聯(lián)誼的富家大戶(有人外出當官或在梧州城區(qū)開大商號的人家),主動向他們舞獅拜年。被發(fā)帖邀請的獅隊,更是積極組織人馬演練,準備應(yīng)時賀年。這樣一來,各村皆喜氣洋洋,熱鬧非凡。
獅隊出發(fā)時,常會高舉繡有“醒獅”二字和獅隊名稱的長方形掛旌和彩旗,旌后是“大頭佛”搖著葵扇引獅前進,后跟鑼鼓隊、功夫隊,以及獅隊本村的熱心村民,還有沿途加入看熱鬧的人,組成一支長長的隊伍,一路旗揚獅舞,鑼鼓喧天,氣氛熱烈。若是夜晚,火把、鏡燈、馬燈、手電、桐油或火油灌裝的竹筒燈齊明,宛若游動著的火龍。按俗例禮規(guī),無論哪個獅隊,凡經(jīng)過廟宇或社壇,都要禮拜再三;兩個獅隊途中相會,也要互相行鞠躬禮三次。
晚上,獅隊到達主家時,主家早已點亮一兩盞汽燈,方便“采青”,高竿上也早已吊著一個小簸箕,箕的四周垂掛著中小相間的封包,中間則垂掛著一個系有生菜的大封包,因長洲歷來是柚子之鄉(xiāng),故往往會多加一個柚子。這種“高青”常根據(jù)封包數(shù)量的多寡,分別稱為“五子登科”、“七星伴月”和“九子連環(huán)”。由于“高青”掛在房屋二樓斜伸的竹竿上,所以獅子“采青”時,獅隊要疊三重“人山”。同時,俗例要求,獅子每采摘一個封包,便要舞上一回,“人山”也要轉(zhuǎn)一圈。“吃”生菜時,獅子要一葉一葉地從嘴巴吐出?!俺浴辫肿訒r,不能用刀子之類的利器,從剝果皮到果肉,都要舞獅頭的人徒手完成,并同樣從嘴巴“吐”出,以讓主家和觀眾觀賞及驗證,所以,整個過程驚險而精彩。
“采青”之后還有兩項活動,其一是功夫隊演示武功,先由兩三位小孩作“花拳繡腿”的表演以逗樂,然后再由幾個大人作“真刀實槍(紅纓槍)”的獻技以供觀賞,雖然都屬“套路”,但卻十分認真;其二是主家炮仗攻獅,主家準備一大籮“電光炮”,有的甚至是兩三大籮,炮仗從四面八方飛來,攻勢非常凌厲,雷光火石在舞獅的“地堂”(屋前空地)上閃爍。這時舞獅人要“真金白銀”地使出渾身解數(shù),以躲避“火攻”;獅頭不斷甩擋,獅被不住拋抖,笑佛不停扇扇,緊張而刺激,劇烈又歡樂。盡管舞罷下來獅子“焦頭爛額”和“須毛并損”,但是卻賓主盡歡,在縱情享受了新春舞醒獅的民間風俗風情大餐之后再相約來年……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