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及觀察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胃腸道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6例和觀察組36例,對照組于術后3 d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觀察組則于術后24 h內即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然后將兩組組患者的術前及術后3 d、7 d及10 d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相關指標、細胞免疫指標及胃腸激素水平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術后3 d、7 d及10 d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相關指標及胃腸激素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細胞免疫指標也均好于對照組,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結論 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的臨床效果較好,對于機體狀態(tài)相關方面包括胃腸功能方面的恢復有積極的臨床作用。
關鍵詞:早期腸內營養(yǎng);胃腸道手術;術后恢復效果
胃腸道手術是臨床中應用率較高的手術,關于本類手術的多方面研究均較為多見,其中術后恢復即是研究較熱的方面,而本類手術作為與胃腸道密切相關的治療方式[1-2],其對胃腸道造成的影響也不同程度存在,因此關于術后胃腸功能方面的恢復研究相對更為重要。本文中我們就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胃腸道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6例和觀察組36例。對照組的36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62.2±6.2)歲,其中胃癌手術患者16例,食管癌手術患者10例,腸梗阻手術6例,其他手術4例。觀察組的36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62.4±5.9)歲,其中胃癌手術患者15例,食管癌手術患者10例,腸梗阻手術7例,其他手術4例。兩組手術患者的性別、年齡與疾病手術治療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中同種手術患者的手術方式及圍術期用藥等各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于術后3 d開始給予患者腸內營養(yǎng)支持,主要為給予患者生理鹽水及全能,首先給予生理鹽水,然后給予全能和溫水的混合液,然后逐步加大全能的用量。觀察組則術后24 h內即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方式與對照組相同。然后將兩組患者的術前及術后3 d、7 d及10 d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相關指標、細胞免疫指標及胃腸激素水平進行比較。
1.2.2檢測指標與檢測方法 取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d、7 d及10 d的外周靜脈血進行檢測,檢測指標為血清營養(yǎng)狀態(tài)相關指標、細胞免疫指標及血清胃腸激素指標,營養(yǎng)狀態(tài)相關指標為PA、TRF、RBP及ALB,細胞免疫指標為CD3+、CD4+、CD5+及CD4/CD8,胃腸激素指標為GAS、MTL、VIP及CCK,其分別以ELISA法和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
1.3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檢驗采用SPSS 15.0軟件,檢驗方式包括計量資料的t檢驗和計數資料的χ2檢驗,P<0.05表示比較數據間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d、7 d及10 d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相關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PA、TRF、RBP及ALB等營養(yǎng)狀態(tài)相關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術后3 d、7 d及10 d觀察組的血清PA、TRF、RBP及ALB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d、7 d及10 d的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CD3+、CD4+、CD5+及CD4/CD8等細胞免疫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術后3 d、7 d及10 d觀察組的CD3+、CD4+、CD5+及CD4/CD8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2.3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d、7 d及10 d的胃腸激素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GAS、MTL、VIP及CCK等胃腸激素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術后3 d、7 d及10 d觀察組的血清GAS、MTL、VIP及CCK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
3 討論
胃腸道手術在臨床極為常見,本類手術不僅僅對患者的胃腸道造成一定的影響,其對患者機體其他方面的影響也不同程度存在,其中營養(yǎng)狀態(tài)及免疫狀態(tài)是受影響較為明顯的方面[3-4],因此對此類患者進行術后康復狀態(tài)的評估時,對于患者上述方面的評估也極為必要。臨床中與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相關的指標中胃腸激素是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其對于本類患者的術后胃腸及消化狀態(tài)具有較為積極的反應價值[5-6],而GAS、MTL、VIP及CCK等作為胃腸激素中檢測意義較高的指標,對其在此類患者中的術后改善需求極高。再者,PA、TRF、RBP及ALB等營養(yǎng)狀態(tài)指標[7-8],其對于手術導致的機體蛋白代謝異常及營養(yǎng)狀態(tài)情況均有較高的反應價值,而其在手術患者中短時間內可呈現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其術后恢復的速度及程度對于干預措施的評估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另外,CD3+、CD4+、CD5+及CD4/CD8等細胞免疫指標在此類患者中也呈現較大幅度的異常,對其進行調控的需求也較高[9-10]。
本文中就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及研究,并與未早期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患者其術后3 d、7 d及10 d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相關指標、細胞免疫指標及胃腸激素水平均處于相對更好的狀態(tài),說明患者術后的胃腸功能狀態(tài)、營養(yǎng)狀態(tài)及免疫狀態(tài)均處于相對較好的狀態(tài),而上述指標對于患者術后的機體綜合狀態(tài)具有較為積極的反應價值,從而肯定了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患者術后機體狀態(tài)的積極影響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的臨床效果較好,對于機體狀態(tài)相關方面包括胃腸功能方面的恢復有積極的臨床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振方.胃腸道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及血糖控制[J]. 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24):127-128.
[2]宋凱燕,李蔚維.腹腔鏡下胃大部分切除術后患者早期應用腸內營養(yǎng)及臨床護理的療效[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2(11):1373-1375.
[3] 張捷,費哲為,朱松明,等.術后早期腸外聯合腸內營養(yǎng)對老年進展期胃癌患者預后效果分析[J].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34):6678-6681.
[4]Nomura E,Lee SW,Kawai M,et al.Comparison between early enteral feeding with a transnasal tube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5,62(138):536-539.
[5]胡杰,姚元團,代大華,等.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術后病人炎性指標和蛋白質水平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2015,22(5):257-260.
[6]龔志濤.胃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的效果及預后分析[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21):208-210.
[7]呂偉,胡水蓮,吳俊宏.早期腸內營養(yǎng)聯合腸外營養(yǎng)支持對食管癌術后臨床療效分析[J]. 哈爾濱醫(yī)藥,2015,35(5):376-377.
[8] Lee SH,Jang JY,Kim HW,et al.Effects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on patients after emergency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alysis[J]. Medicine (Baltimore),2014,93(28):e323.
[9]馮斌,祝青,白美英,等.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術后營養(yǎng)狀態(tài)及臨床預后的影響[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5,22(10):1230-1234.
[10]劉德林.早期腸內營養(yǎng)支持對胃腸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yī)學綜述,2015,21(18):3456.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