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初學者在置管過程中常見問題,并提出預防及處理對策。方法 對7例初學者進行103例超聲引導下的PICC置管操作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總結(jié),發(fā)現(xiàn)常見的問題,提出相應的預防及處理對策。結(jié)果 103例超聲引導下的PICC置管中,24例首次穿刺失敗,15例送導絲不暢,11例導管尖端異位,7例送管困難。結(jié)論 初學者置管前應充分評估,置管后要總結(jié)經(jīng)驗,提高置管操作技術及置管者心理素質(zhì),以解決置管中存在問題,提高置管成功率。
關鍵詞:PICC置管;初學者;對策
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用于中長期的靜脈輸液治療,給化療、胃腸外營養(yǎng)、缺乏外周通路等患者提供理想、便捷的靜脈通道。超聲引導下的PICC穿刺技術在我國于2009年開始引進,其置管成功率高達96.2%~100%[1],能明顯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機械性靜脈炎、血栓等風險。我院7例初學者于2015年1月~12月在超聲引導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術(MST)行PICC置管103例,現(xiàn)將置管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處理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初學者 臨床工作5年以上,具有PICC盲穿資格,經(jīng)過院外理論、實踐學習,通過院內(nèi)靜脈治療小組對PICC相關理論知識的考核,觀摩超聲引導下使用MST行PICC置管5例及以上,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完成2例及以上置管的護士。
1.2一般資料 選擇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視銳5TM超聲導引系統(tǒng),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MST器械包(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20G套管針和21G超聲引導下的穿刺針、導絲、破皮刀、帶peer-away鞘的擴張器等),導針器套件1套(無菌探頭保護罩、導針器、無菌耦合劑)。采取超聲引導下使用MST行PICC置管,2015年1月~12月共103例,均為惡性腫瘤患者,年齡18歲~67歲;穿刺部位為肘關節(jié)以上 3~8 cm處,其中79例為貴要靜脈,24 例為肱靜脈。
1.3置管方法
1.3.1根據(jù)醫(yī)囑進行置管前的評估和宣教,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患者取平臥位,如因病情不能平臥者可取頭高位,手臂外展 90°,超聲引導下于肘上關節(jié) 2~4 cm尋找最佳穿刺血管[2],沿此血管探測到腋下,查看血管有無匯集或分叉,記號筆標記穿刺點。
1.3.3充分暴露上肢,測量導管置入長度,消毒的范圍為穿刺點上下各10 cm,左右到整臂,操作者穿無菌手術衣,鋪無菌巾,用無菌探頭保護套保護探頭無菌,建立最大無菌屏障。
1.3.4在超聲儀探頭上安裝導針器,安裝穿刺針,再次評估血管,固定好超聲探頭。穿刺者眼看超聲儀屏幕,一邊觀察屏幕一邊進針,將PICC穿刺針沿導針器溝槽刺入目標血管。當屏幕中穿刺針頭的亮點顯示在血管中并觀察針尾有回血后,穩(wěn)住超聲探頭,將導絲頭端經(jīng)穿刺針芯輕輕送入,然后將穿刺針自超聲探頭分離,固定導絲撤出穿刺針。
1.3.5 X線攝片確定導管位置并記錄置管過程等。
2結(jié)果
103例超聲引導下使用MST行PICC置管患者中,常見問題有:24例首次穿刺失敗,15例送導絲不暢,11例導管尖端異位,7例送管困難。
3常見問題的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
3.1首次穿刺失敗 原因分析:①穿刺者操作不熟練,主要表現(xiàn)為超聲探頭非意愿移動、超聲探頭壓迫血管力度過大至血管閉合、穿刺過深、針頭偏移等;②血管選擇不到位;③患者配合差,穿刺時手臂移動。
處理對策:①初學者經(jīng)驗不足,當看到屏幕影像顯示穿刺針已進血管時,此時可能穿刺針已送入過深,導致穿刺失敗。遇到這種情況,操作者應保持鎮(zhèn)靜,仔細觀察穿刺針的尖端位置,如在血管內(nèi)看不見針尖亮點,但又看到屏幕上針的光影已貫穿血管,可左手固定探頭不動,眼睛注視屏幕,右手輕輕緩慢垂直向上退出穿刺針,直到看到血管內(nèi)出現(xiàn)針尖亮點,同時觀察穿刺針尾部回血情況。②初學者通常對探頭的把控能力差,探頭非意愿移動,但穿刺成功的關鍵在于探頭的固定。初學者除了多練習,還應掌握技巧:如穿刺時,操作者雙手手肘需找好支撐點。在再次評估血管后,可以將多余的耦合劑擦掉,以免耦合劑太多造成探頭滑動。左手握探頭的正確方法是將左手小魚際肌貼在穿刺點上方的皮膚上,只需輕輕接觸穿刺部位皮膚,不可向下用力,以免造成血管閉合。③進針時應沿導針器溝槽垂直向下,保證穿刺針直刺靶血管。④初學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者,除了操作熟練及良好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優(yōu)秀的靜脈穿刺技術外,還應在操作前仔細評估目標血管[4]。必須選擇肱靜脈穿刺時,選擇肱靜脈與肱動脈分開距離稍遠的位置進行穿刺。在選擇血管時,盡量將壓脈帶往上扎到近腋窩處,選定穿刺血管后,用探頭沿血管方向逐漸向上探測至近腋窩處,檢查血管通暢情況、是否有分叉、變細,在選定穿刺點處作標記,記下顯示屏上顯示的血管深度,以便選用合適的導針器。⑤除了對穿刺操作的把控外,還應與患者做好溝通,告訴穿刺過程,需其配合的步驟。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對置管側(cè)手臂進行固定或襯墊,以良好的暴露穿刺部位及避免探頭非意愿移動。
3.2送導絲不暢 送導絲不暢的原因分析:①穿刺針\"斜面向下\"。②穿刺針進入血管深度不夠,操作者在探頭與穿刺針分離時,將針往外帶出。
處理對策:①放置穿刺針時,要注意觀察,保持針尖\"斜面向上\",便于靜脈穿刺和導絲進入血管。②穿刺針進入血管后,盡量使針尖位于血管的中間及中下部,穿刺者應加強練習,提高雙手配合度,穿刺時還應沉著冷靜,避免緊張。③送導絲困難時不能強行推進導絲,確認穿刺針在血管時,可以適當調(diào)整導絲方向。遇到阻力時必須將穿刺針和導絲一起拉出,避免穿刺針針尖將導絲割斷。
3.3導管尖端異位 理想的導管尖端位置應在上腔靜脈的下1/3處,靠近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的連接處。本組 103例置管患者送管至預定長度后,立即進行超聲探查發(fā)現(xiàn)異位至同側(cè)頸內(nèi)靜脈10例, 1 例 B超顯示頸內(nèi)靜脈無導管影,胸片提示導管異位至腋靜脈。處理對策:異位至頸靜脈10例患者均退出PICC管至體內(nèi)留置 15 cm后,其中6例由助手協(xié)助患者正確擺放體位后送管,3例則由助手雙手疊加于患者置管側(cè)鎖骨上窩靠近胸鎖關節(jié)處用力向下向內(nèi)按壓頸內(nèi)靜脈后送管,1例由助手搖高患者床頭成半臥位,雙手疊加用力向下向內(nèi)按壓頸內(nèi)靜脈,操作者邊推生理鹽水邊送管,經(jīng)超聲檢查頸內(nèi)靜脈未發(fā)現(xiàn)導管的強回聲點,胸片提示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另1例胸片提示導管鎖骨下反折至腋靜脈,予退出導管在鎖骨下靜脈留置。導管送至預測長度后即用超聲檢查判斷PICC管是否異位至頸靜脈,此時導絲未撤除,導管有導絲支撐能較容易送入[5],不僅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同時減輕了患者反復攝片導致的射線輻射和經(jīng)濟負擔。
3.4送管困難 7例送管困難主要表現(xiàn)為送管阻力過大或無法送入。其原因為:①患者過度緊張造成血管痙攣。②導管誤入分支小血管。③患者體位不當導致血管受壓。④導管與患者的管徑不匹配。
處理對策:①穿刺前做好溝通與評估,穿刺時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②選擇匹配的導管,在滿足治療的前提下,盡量選擇細的導管。李全磊等[6]報道,導管管徑越大,其靜脈炎、血栓、送管困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越高。③可采取穿刺手臂與軀干成90度,熱敷穿刺點上方或按摩上臂,使用生理鹽水邊推邊送管等方法以減少送管困難的發(fā)生。
3結(jié)論
超聲引導下采用MST在國內(nèi)PICC置管中應越來越廣[7],為眾多置管困難患者解決了難題,給腫瘤化療患者帶來了一條長期有效的靜脈通路。與傳統(tǒng)的PICC置管相比,MST在穿刺方法上有很大區(qū)別,初學者應加強對超聲探頭把控能力的訓練,做到手眼配合,對穿刺針在屏幕的顯像正確認識,加強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做好穿刺前的評估與溝通,在穿刺中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才能減少患者穿刺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張媛媛,郭麗娟,張全英.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傳統(tǒng)PICC置管在化療患者中應用比較.護理學報,2010,17(9A):1-4.
[2]王艷,商雪輝.160例超聲引導下PICC穿刺置管技巧分析[J].結(jié)核病與胸部腫瘤,2014(2):119-121.
[3]陳青,周曉蓉,劉建紅.超聲引導聯(lián)合微插管鞘技術 PICC置管環(huán)節(jié)控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1):1035-1037.
[4]言克莉,李金花,張嘉.超聲引導結(jié)合微插管鞘技術置入 PICC在血小板極度低下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6):1520-1521.
[5]朱玉萍,徐紅霞,金愛云.超聲引導PICC導管尖端異位的臨床判斷與處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48(11):1021-1022.
[6]李全磊,顏美瓊,陸箴琦,等.不同PICC導管對并發(fā)癥發(fā)生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5):390-395 .
[7]張曉菊.超聲引導下結(jié)合改良塞丁格技術進行上臂PICC置管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54-555.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