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璀璨的物質文化中,銅鏡是非常亮麗的一顆青銅工藝的明珠,銅鏡一直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風格,在琳瑯滿目的文物之林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本文介紹了一件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通過對這件銅鏡的賞析,簡要的介紹了唐代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的特點,及其鏡背精美圖案所反映出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涵。
關鍵詞: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特點;文物價值;賞析
銅鏡是我國古代先民日常生活中梳妝打扮所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制作精良、形態(tài)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有著四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各朝各代都有制作。銅鏡產生的早期,因為其造價較高,只有王宮貴族才可以使用,即使到了漢代,也只有上等階層能用得起,普通老百姓想擁有并不容易,到了宋代,銅鏡開始平民化,并且常常被作為陪嫁品,直到水銀鏡的出現(xiàn),才逐漸停止了制作。銅鏡有正面與背面,正面是使用部分,背面除了鈕可以系絲絳拿起外沒有實用價值,但是極具觀賞價值,是工匠們大顯身手的地方。人們之所以喜愛銅鏡,就是因為它不但光面能照影,背面的主題圖案更具藝術感染力。銅鏡精美的圖案也使得它是值得收藏欣賞的珍品,這些圖紋都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了每個時代的思想情趣和社會意識,這些圖案精細如發(fā)絲,但是卻明鏡分曉,這反映了當時高超的技術水平,同時體現(xiàn)了其藝術價值。古代銅鏡上有的紋飾寓意至今仍有許多是不解之謎,如戰(zhàn)國的山字紋鏡,漢代的規(guī)矩紋鏡,唐代的海馬瑞獸葡萄紋鏡等,海獸葡萄鏡還被中外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 發(fā)展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xiàn)銅鏡以后,每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發(fā)展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zhàn)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zhàn)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fā)展時期。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十分繁榮昌盛的時代,是一個鼎盛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居樂業(yè),促進了科技工藝的高度發(fā)展。唐代是我國銅鏡發(fā)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唐代銅鏡鑄造是繼戰(zhàn)國和漢代以后的又一次高峰。不僅鑄造工藝達到了空前的高峰,而且,在裝飾藝術上,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鑄造工藝上,合金配方科學,尤其是盛唐時期的鏡子,其金屬成分配比中,銅大約平均占69%,錫約占25%,鉛約占5%,配比較為穩(wěn)定。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鏡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銀的新工藝,使得典型的盛唐時期 銅鏡泛銀色白光,鏡面顯得凈白銀亮,照影十分清晰,很少有銅綠銹色,給人以厚重、富態(tài)之美感。除注重質地外,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xù)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外,又創(chuàng)造了菱花鏡、葵花鏡及較厚的海獸葡萄紋鏡。在裝飾圖案上,這時期的銅鏡紋飾擺脫了兩漢以來的神秘怪誕的氣氛,突破了漢鏡的刻板和圖案布局的格式化,更接近于現(xiàn)實社會大眾的生活。人們把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生活畫面反映到鏡子上,如仙人、花鳥、山水等,圖案布局靈活多樣,題材豐富多彩,追求自由活潑,富麗堂皇的審美效果,且有異域人文色彩。圖案除了傳統(tǒng)的瑞獸、鳥獸、銘文等紋飾外,還增加了表現(xiàn)西方題材的海獸葡萄紋,布局清晰明朗,流暢華麗,使主題紋飾內容和外在形式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高度的藝術美。銅鏡裝飾上出現(xiàn)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了富麗絢爛的時代,銅鏡藝術也呈現(xiàn)出濃郁的“盛唐氣象”。唐鏡這種追求自由活潑,清新自然的藝術手法,體現(xiàn)了唐代的樂觀,自信,對美好現(xiàn)實生活的享受。這種盛唐氣象使得人們在審美價值上更追求現(xiàn)實的美,豐腴的美,以及追求人與自然之間共處的和諧的美,代表了唐代人對生活的熱愛。
瑞獸葡萄紋鏡是唐代銅鏡中最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可謂是唐代銅鏡的代表,是中國銅鏡藝術史上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國四千多年銅鏡發(fā)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鏡種之一,也是無數(shù)銅鏡的收藏家、收藏愛好者追捧的對象,有著極為廣泛的社會影響。本文介紹的這件唐代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現(xiàn)收藏于甘肅省秦安縣博物館,是在秦安縣五營鄉(xiāng)陳峽村出土的。甘肅省秦安縣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這里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物產豐富。尤其是秦安縣五營鄉(xiāng)是距今有7800年歷史的大地灣文化的發(fā)祥地,中外聞名的“F901大型房屋遺址”就位于秦安縣五營鄉(xiāng),這件銅鏡也出土于此地。這件銅鏡的出土源于一位當?shù)乩相l(xiāng)上山種地時需要取土,在取土的過程中,無意間挖出了這件重量級的文物。老鄉(xiāng)拿回家后不知自己挖出的這件東西是干什么用的?更不知它的文物價值有多高,就隨意的擱置在家里??h博物館工作人員知情后,立即趕赴五營鄉(xiāng)陳峽村,于1986年10 月16 日將銅鏡征集,并收藏于縣博物館。這件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屬于典型的盛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形狀為圓形,直徑29厘米,厚2厘米,重4500克,青銅質地,外緣凸起,該銅鏡鏡面的氧化物已經退凈,通體閃露著悅目的銀白色,光亮耀眼,煜煜如新,照影非常清晰。鏡背中心鈕為一伏臥的怪獸,鏡背以凸弦紋分隔為內外區(qū),內區(qū)近鈕處一周為海獸葡萄紋,其中六只海獸環(huán)繞鏡鈕,姿態(tài)各不相同。鏡上的海獸形象似獅非獅,似馬非馬,繞鈕奔馳嬉戲,令人有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一直以來對海馬的起源認識各不相同,有的人認為“海馬”是受了漢代“天馬”神話傳說的影響,故在宋代《博古圖錄》上被稱為“海馬葡萄紋鏡”;另有外國學者認為“海馬”是古代伊朗與祭祀有關的一種植物,東傳后演變?yōu)椤昂qR”;還有的認為“海馬”是海外的馬;也有的認為“海馬”是我國青海的一種能日行千里的青海馬的簡稱??偠灾?,海馬形象的出現(xiàn)應該是頻繁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該銅鏡外區(qū)為葡萄紋、靈禽、鳥蟲等,獸之奔躍,禽之飛舞,栩栩如生。至于說到葡萄紋的淵源,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葡萄來源于古代波斯、希臘、羅馬等。其實據(jù)史料記載,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我國就開始種植葡萄,葡萄紋出現(xiàn)在裝飾圖案上,是從東漢開始的,最初是表現(xiàn)在石刻藝術上,在許多絲織品上也出現(xiàn)有葡萄紋樣的圖案。到了唐代,葡萄紋在工藝美術領域里已非常流行,出現(xiàn)在銅鏡上應該是開始于唐代。制鏡工匠們巧妙的把中國傳統(tǒng)的葡萄紋與海馬瑞獸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這種融匯中外文化而又獨具民族風格的裝飾更是前所未有的。該銅鏡最邊緣為寶相花一周。高浮雕的表現(xiàn)手法使瑞獸、靈禽生動傳神,畫面有起有落,線條清晰流暢,立體感很強。葡萄柔長的枝蔓、舒展的花葉,結出的累累的果實,和諧地構成了一幅妙趣橫生的畫面,象征著人間吉祥如意、富貴長壽、美好歡樂的盛世景象,頭部夸張、姿態(tài)各異,形象不一的海獸穿梭在茂密的葡萄中,生機盎然。整個畫面裝飾顯得繁富華美,制作精良。該鏡應該出自唐代高級工藝家之手,充分地展示了盛唐時期冶鑄工業(yè)的高超技藝,是甘肅省出土銅鏡中最大的一面,直徑29厘米,在全國范圍內也屬罕見。該銅鏡鏡壁厚、鏡體重、紋飾美、制作精,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充分顯示了唐鏡亮麗的風采,可謂是唐代銅鏡中的精品,為國家一級文物。一九九二年元月,曾赴日本展出。
唐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商人們沿著絲綢之路,不遠萬里來到長安,不僅帶來了他們的奇珍異寶,也將各國特有的文化帶進了中原,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爆發(fā)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輝。于是,富麗堂皇的圖紋裝飾和辭藻華麗的銘文把銅鏡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潮。唐鏡最大的特點就是藝術樣式及技藝手法的多樣化。形制多變,制作精巧,題材新穎,紋飾繁復,風格獨特。無論在造型、題材,還是鑄造技術上都自成一體,別具一格,使銅鏡成為一種觀賞價值極高的多種工藝薈萃的日用器具。唐代銅鏡在整個中國古代銅鏡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為研究唐代冶鑄工藝,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提供了豐富詳實的資料!
唐代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