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些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出現了輕視語文教材的現象,一是沒有真正發(fā)揮好例子的作用;二是沒能很好地認識教材例子中的作文因子。如何避免此類現象的發(fā)生呢?首先要提高語文教師的認識和素養(yǎng);其次要改變考試方式。怎樣充分地發(fā)揮教材的例子作用?用足用好例子呢?弄清每冊教材的編排規(guī)律和意圖,努力挖掘教材例子的作文因子。從而改變作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局面。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葉圣陶先生一以貫之的教材觀,是其語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葉老的觀點我是這樣理解的:“語文教材”主要指教科書中的選文,而不是指教科書,因為教科書還包括練習系統、知識與能力系統、寫作系統等?!袄印笔菑娬{語文教材或選文具有典范性,學生通過學習,可以舉一反三。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承載教者教學思想的例子,可是現行的語文教學中課文的例子作用發(fā)揮得如何呢?
我認為課文的例子作用發(fā)揮存在著如下的問題:一是沒有真正發(fā)揮好例子的作用。有的教師讓學生把課文匆忙讀一遍,把課文后面的習題或教師講解或師生共同解答出來。余下的課堂時間用于做閱讀訓練題。二是只注重教材例子的閱讀作用,輕視教材中的作文因子。上述兩種現象無疑暴露出了教材例子作用的缺失。
如何避免此類現象的發(fā)生呢?首先要提高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和認識,讓語文教師認識到課文教材是承載教者教學思想的例子,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的例子,是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載體;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搖籃等。怎樣充分地發(fā)揮教材的例子作用呢?
一、我覺得首先要弄清每冊教材的編排規(guī)律和意圖
翻開語文課本,可以發(fā)現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按一定的體例編排的。各單元課文的訓練重點不盡相同,從寫作角度分析,有的著重訓練寫作方法。如七年級第五單元導讀文:“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有的重點訓練表達的順序;有的重點訓練表達方式等。我在帶領學生學習七年級第三單元課文時,就是扣住了單元目標,不設立大而全的目標。
二、從例文中學習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資源
學生的寫作素材從何而來?毋庸置疑是從生活中來。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寫作素材固然重要,但教材也是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因為課本所呈現的生活是經過作者提練的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補充。積累課文中的寫作素材,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資源。如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買橘子時的細節(jié)片段,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就可以把這個感人的細節(jié)轉化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了。
三、從例文中學習寫作方法,勝過單純作文課技法的講解
郭沫若曾說:“多讀名人著作,而且對于某些作品還必須熟讀、爛讀,便能于無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中求其化。”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寫作技巧。學生的寫作方法學習如果僅憑老師空泛的講解,學生勢必還是有隔靴搔癢之感,不能真正掌握。但通過例文的潛移默化的學習,學生才能真正掌握這種方法并學會實際運用。如學習了《阿長與山海經》,文章前面對阿長的睡相不雅的描寫,這種欲揚先抑的寫法讓學生明白這是作者要極力褒揚阿長的偉大“神力”,于是學生學會了這種寫法,在寫人的記敘文中一改往日的平鋪直敘,從而寫出了波瀾起伏的文章。再如通過八下第二單元的課文《浪之歌》學習了象征手法,學生繼而寫出了《草之歌》《雪之歌》《風之歌》等。
四、從例文中學習寫作語言,讓學生的語言生動起來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現在不少學生的語言平淡、平庸、味同嚼蠟,而課文中的語言不僅流暢優(yōu)美,而且具有個性。
如我在引領學生學習《春》這課時,我設立教學重點是學習本課的優(yōu)美語言。在讀了春花圖后,我設置一個問題供學生合作探究:作者寫出了春花的哪些特點?我接著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這些特點的?學生回答說采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緊接著我要求學生賞析比喻修辭的表達效果。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了這種賞析方法,我又在春風圖里要求他們賞析“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句話,我發(fā)現他們都賞析得很好。他們說:“這句話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春風的溫暖、柔和的特點。”我想通過這篇課文的例子作用,學生真正掌握了比喻修辭及其表達效果。當然掌握了賞析比喻的修辭效果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會運用這種修辭去具體生動描摹生活中的事物。我接著要求學生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各種景物和人物。
五、從例文中學習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語文教材不僅體現了工具性,還有人文性。而作文教學的人文性決定了必須通過教材例子來熏陶。課文所體現的人生態(tài)度能引導學生要有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以這樣一種人生態(tài)度來寫作,才能寫出有積極意義的文章來。學習了《背影》后,學生對自己的父母更加關心了,對父母之愛體味更深了。自然再寫自己的親人就會更有真情實感,不再去胡亂編造了。
綜上所述,如果教師能很好地挖掘了教材例子的作用,如果教師努力挖掘教材例子的亮點,用足用好六冊語文教材中的例子,長期困擾作文教學的“少慢差費”就會得到徹底的改觀,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