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是語文高考試卷的重點,一方面是因為現代文閱讀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現代文閱讀具有命題與立意鮮明、選拔性強、區(qū)分度高等特點。新課改以后,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呈現多種現代文閱讀文本“百花齊放”的新局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時,必須以高考試卷現代文閱讀文本類型,展開針對性、有效性的教學,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鑒賞評價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
一、高考試卷中現代文閱讀文本的類型分析
1.實用類文本閱讀題
新課改后,高考語文試卷全國卷中新增了實用類文本閱讀題,2012-2015年高考現代文閱讀題全部是人物傳記,試題包括1道客觀題、3道主觀論述題,其中客觀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全文的整體感知能力,主觀論述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全文的探究能力。對于實用類文本閱讀題,《考試大綱》中的要求包括:分析文本反映的時代精神與人生價值;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公用;分析文本的語言特色、構成要素以及思想內容;準確、全面的解讀文本,并篩選與整合信息;了解科普文章、報告、新聞以及傳記的表現手法與基本特征。同時,《考試大綱》還將閱讀能力劃分為探究、鑒賞評價以及分析綜合三個層級。
2.文學類文本閱讀題
2012年新課標頒布以前,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是必考題型,新課標頒布以后,散文題的設置主要針對學生對文本主題及文章內容的把握等方面進行考查。文學類文本閱讀通常設置4-6道主觀題,主要對學生對文章結構、文中句子以及詞語的理解能力進行考查。2012年新課改之后,文學類文本題材轉變成小說,采用主管論述題和客觀題相結合的方式,并且增加了開放性論述題,分數由原來的22分提升至25分。同樣,《考試大綱》將閱讀能力劃分為探究、鑒賞評價以及分析綜合三個層次。
3.論述類文本閱讀題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和新高考大綱的頒布,論述類文本閱讀逐漸從自然科學論述類向人文科學領域發(fā)展,并且論述類文本在高考試卷中通常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分值相對較低,只有9分?!犊荚嚧缶V》明確規(guī)定了論述類文本閱讀題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范圍,包括分析綜合能力與理解能力。
二、基于高考試卷分析的現代文閱讀教學策略
1.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模式
新課標規(guī)定“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將流行理念與傳統(tǒng)思維相融合”。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改之后高考試卷中現代文閱讀的類型和變化趨勢,不斷地對教學流程和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對于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類型,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在進行教材文本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內容進行擴展,重點采用啟發(fā)式教學,為學生的思考預留充足的時間。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性閱讀和理解能力,同時還應該讓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精讀,這樣能夠準確的把握文本語言的精妙之處,防止出現過分強調整體閱讀而出現大而化之的弊端。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的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鼓勵學生自己歸納和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作答,同時讓學生進行相互討論,相互交流閱讀心得,這樣能夠準確的把握教學方向。重視對學生閱讀意識以及閱讀心理的培育,同時還應該充分的考慮學生基礎、閱讀能力以及自我發(fā)展等方面的差異,并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和策略進行教學,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以便于實現所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閱讀與鑒賞”環(huán)節(jié),并引導學生細致、認真對教材中的各種中外現代文進行閱讀和賞析。由于高中所有科目的作業(yè)任務都非常繁重,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外現代文的時間相對有限,因此閱讀教學通常是在語文課堂上完成的。但是,學生從課堂、教材上獲得的閱讀知識與經驗非常少,和新課標對學生語文閱讀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課堂外進行閱讀。例如,開設讀書報告會、創(chuàng)意寫作交流會等,真正地把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應該根據課業(yè)狀況以及新課標要求,為學生推薦各類名家名作。例如文化論著精讀、中外名家經典選讀等。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應該設計“新聞和傳記”“小說和戲劇”“詩歌和散文”等選修課程,為學生推送更多優(yōu)秀的文章,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進行審美、評價以及質疑。
綜上所述,現代文閱讀是高考語文試卷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以高考試卷為基礎,針對不同的現代文閱讀文本類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同時充分的考慮學生的理性思考與個人情感體驗,從整體把控全文,不斷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審美鑒賞力以及綜合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白蒲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