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科學課程;研究性學習;思維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3—0113—01
時代的發(fā)展對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人才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通過研究性學習能有效地改變以知識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本文探討一下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一、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其產生探究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現(xiàn)實、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動中。如教學“空氣產生的奇異現(xiàn)象”一課,教師出示一個乒乓球和一支錐形漏斗,將錐形漏斗的口朝下,乒乓球置于漏斗中。提問:如果教師朝漏斗口用力往下吹氣,乒乓球會做怎樣的運動,學生猜測是乒乓球會往下飛出去。而當教師演示結果卻恰恰相反時,學生感到很奇怪,便很想探究空氣流動產生的這種奇異現(xiàn)象。
2.激發(fā)實驗興趣。比如在“空氣在哪里”一課的設計中,采用分組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產生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求學生將一小紙團塞入塑料杯的底部,杯口朝下,豎直壓入水底。教師讓學生猜測可能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學生的猜測各不相同。生①:水會進入杯子將紙巾浸濕。生②:不變。生③:杯子里全是水……此時,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實驗,實驗興趣很高,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杯子里的紙沒有變濕,好些同學臉上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一些同學還唧唧咕咕說這是為什么呢?個別同學臉露得意神色說道:我猜中了!同學們都產生了要探究為什么紙巾不會濕這一問題意識。
3.捕捉生活細節(jié)。學生在平時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行為過程中,因其原有的經驗水平、認知結構與能力無法解釋或解決而產生一些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又可能常常是他們正在思考、迷惑或嘗試解決的,或者在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某些偶發(fā)事件或現(xiàn)象,感到有趣且又無法解釋或解決的問題。這些教師都可以抓住,作為探究教學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二、啟發(fā)學生假想,促使學生思維發(fā)展
1.讓學生獨立假想。 只有讓學生做猜想、預測、假設,才能充分體現(xiàn)研究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教學“空氣在哪里”一課,課始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教師將乒乓球放入杯中將杯子倒扣水里,讓學生猜一猜乒乓球會在杯子的哪個位置?學生有三種猜測,在杯子的上面、在杯子的中間和在杯子的下面。同學們猜得興趣盎然,那到底猜得對不對呢,就在學生特別想知道答案的時候,讓他們看到了實驗的結果,興奮的心情與探究的愿望加深了學生印象。學生的假設也許是錯誤的,但在探究過程中卻逐步養(yǎng)成了他們正確、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和方法,這是終身受用的。
2.讓學生充分假想。如在“橋”一課學習中,學生對如何增加橋的承受力就有多種假設,為防止學生的假設被遺漏,應該將所有假設板書出來。這樣所作的假設會使這一過程具有更多的思維探究性。
三、精心設疑,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問題
問題是引起思維的動因。當問題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大大地加緊活動,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辦法來。因此,在教學中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采用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對于激發(fā)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有重要意義。
比如,在教學“氧”一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氧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筆者演示了燒紅的木炭、燒紅的鐵絲、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物體在空氣里會怎么樣,在氧氣里又會怎樣呢?多數(shù)學生猜測回答:會慢慢地熄滅。但演示的結果是不但沒有熄滅,而且燃燒得更劇烈。學生感到疑惑不解,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得出氧氣可以支持燃燒的結論。為了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鍋里的油燒起來了怎么辦”、“臥室的地板小面積起火怎么辦”、“酒精燈的酒精倒出來后起火了怎么辦”等。學生各抒己見,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開拓了學生的思路,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是讓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充分提供給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研究。它不僅在于學生活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