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
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3—0072—01
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既可有效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密度,又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使每一位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張揚,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取長補短的協(xié)作精神。然而,小組合作學習的開放性、自由性,又決定了我們對其要進行調控。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分析
1.合作學習的主體構建不科學。合作學習的主體和個體學習應該不同。個體學習的主體是個人,學習的時候,能夠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調節(jié),但是合作學習的主體是整個小組,應該保證全體組員都參與到學習之中。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我們常常只看到優(yōu)等生活躍的身影,聽到他們獨特的見解、合理的分析,他們儼然成了主角。而后進生總是靜靜地旁聽,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個局外人,處于被動地位。這樣學生之間并沒有進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合作學習的時機把握不準。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是新課程理念下先進的學習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要搞小組合作學習,也并非所有的教學任務都要通過小組活動才能完成。合作學習存在一個時機問題,即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時候不該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于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換意見。
3.合作學習的素材提供不恰當。教師提供的素材即為學生討論的內容。內容是否有討論的價值,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和對學生能力的估計。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討論將變成一種形式。造成許多學生沒有自己的見解,出現(xiàn)“人云亦云”的現(xiàn)象,甚至導致群體認識的偏差。 內容深奧超出了學生思維和知識的承受范圍,學生討論不起來,討論就成了“擺樣子”、“走過場”。
4.教師的調控不利。在合作討論的時候,主體毋庸置疑應該是學生。教師應合理引導,積極調控,承擔好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因而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巧妙引導、及時調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小組在為誰記錄誰發(fā)言而爭吵;有的小組學生卻靜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課;有的小組雖討論起來了,但說的卻是別的話題。而且,幾乎每次分組學習,總有人“夸夸其談”,也總有人一聲不吭。筆者認為導致學生參與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對討論過程實施有效的調控,進而導致學生的個人職責不明確,浪費大量的寶貴時間,這就是“浮燥”的合作。
二、解決策略
1.合理組建合作學習的主體。合作學習的主體構建應該強調組與組之間的學習綜合能力大致平衡,組內成員間學習長處的互補。組建學習小組的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各班學生人數(shù)較少,便于合理組建學習小組。我首先對學生言語表達能力、收集和使用資料的能力、閱讀書本的能力、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歸納和記錄整理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把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學生5人分為一組,由一名學生任組長,保證同一個學習小組里有好、中、差3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各組間的整體水平較平均。小組打破日常的坐位制,采取幾張桌子拼接在一起,小組成員圍坐在桌子旁。
2.準確分配合作學習的時間。為了不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收到實效,“合作時間”的安排也是很關鍵的。合作時間可長可短,我們可以把一堂課甚至幾堂課的時間都讓學生進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學習;也可以在課堂內讓學生就一個問題進行短時的討論與爭辯。但是,每次合作學習,教師一定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發(fā)表意見,充分表達思維活動的過程。
3.教師合理進行組內調控。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時刻要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一個促進者,時而是一個合作者,時而是一個幫助者,時而是一個激勵者。在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與交流的時候,教師的角色是一個促進者和合作者,有時也根據(jù)學習任務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當指導者。這時,教師需要觀察小組的活動情況,包括學生個人的參與情況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情況;需要深入到小組中,了解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析他們的解法,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失誤,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矯正,并能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個別學生或個別小組有獨到見解或出現(xiàn)創(chuàng)新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采取的都應是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tài)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又不能對學生的困難和疑問袖手旁觀。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