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蒙城縣學生群毆老師事件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再次點燃人們對教育、對教師的討論,其中缺乏理性思考、肆意指責教育和教師的不乏其人。然而,曾經(jīng)循循善誘、教化做人的教育,怎么走到了這個地步? 曾經(jīng)教學相長、尊師愛生的師生關系,怎么變得如此緊張?是什么原因造成師生矛盾越演越烈,以致小小的師生沖突,升級為一場“群毆”?這是教育之痛,還是社會之病?
面對全國各地不斷發(fā)生的襲師傷師事件,有的把板子打在了教師身上,有的歸罪于現(xiàn)行教育體制,很少有指責學生的。一些教師感慨:“沒有底線的寬容其實成了對學生的縱容”;“老師擁有教育者的名義,卻沒有了教育的權力”;“當教育只剩下縱容,就不僅僅是教育的不幸”。清華大學的謝維和教授在澳大利亞訪問時,澳大利亞的一位教師曾說:“中國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師生關系融洽和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比欢F(xiàn)實似乎并不像這位西方教授所說的那么美好,師生關系已經(jīng)出現(xiàn)扭曲和異化,直接傷害了教育的精髓和本質(zhì),也破壞了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筆者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要從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說起,全社會普遍存在功利心態(tài),教育生態(tài)被社會功利化的辦事方式侵蝕,金錢、關系以及地位主導的異化的人際關系日益入侵學校教育,學校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安靜、純潔和理想的場所。
另外,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分數(shù)、就業(yè),學校關注的升學率高低,對學生的做人教育有所忽視,而學校 “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使命淡化,尤其忽視教育的“道”,過分注重教育的“術”,對“道”的傳承嚴重不足甚至缺失。過去,教師往往是知識的化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現(xiàn)在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已多元化、開放化,教師早已被請下了“神壇”,不再是中國教育傳統(tǒng)中知識和“道”的代表。由于受社會多元化思潮的影響,一些學生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思維的獨立性和判斷性顯著提高,他們不再對父母、師長唯命是從,特別是受一些電視劇、電影、游戲動漫等影視文化和追求高收入、高消費、高享受的社會現(xiàn)象影響,他們對教師的正面教育表現(xiàn)出懷疑和不屑,對現(xiàn)有教育方式不滿,對教育的“真”越來越質(zhì)疑,而且對教師的權威性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恭。
當然,毋庸諱言,一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既不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也缺少傳授真理性知識的“真”,“師”與“道”嚴重分離,學生因崇拜教師知識淵博和道德高尚而產(chǎn)生的敬重感不斷弱化。個別教師把教育工作當成職業(yè)而不是事業(yè),變得越來越世俗,補課掙錢,追名逐利;一些教師談吐庸俗粗暴,對后進生冷嘲熱諷,導致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反感情緒,甚至敵意,致使一些性子急、倔強或易沖動的學生遇到教師批評時就公開與教師頂撞。
另外,一些學校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問題,學校的很多制度破壞了淳樸的師生關系?,F(xiàn)在中小學普遍提倡“賞識”教育,老師們普遍有一種感覺,不敢批評孩子,在批評教育學生時“畏首畏尾”,對孩子的過錯行為不敢懲罰或視而不見,因為一旦懲罰就被視為體罰學生,老師將受到處分,這無形中助長了一些學生的歪風邪氣,也破壞了師生關系。
當我們厘清了師生關系異化的因素后,我們應該積極尋求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通道”,搭建平等、友愛、互助的新型師生關系平臺。在數(shù)學上有一個專業(yè)術語,叫“黃金分割點”,它是事物最美好的象征。那么師生關系是否也存在“黃金分割點”,師生關系的“黃金分割點”在哪里?用李鎮(zhèn)西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教師既要當學生的良師,也要當學生的益友,并且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度。這個“度”就是師生關系的“黃金分割點”。老師是學生的師長、學習的參謀、生活的朋友;學生是老師的弟子、教學的助手、合作的伙伴。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所以老師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學生要有對老師的敬畏心,雙方要尋找成長路上的“交集”,把握好師生關系的“黃金分割點”,建立平等友好的協(xié)作關系。其實教學中發(fā)生的師生沖突往往出于不公平的心態(tài),產(chǎn)生不和諧的僵局大都是教師作為教育者“強勢”對“弱勢”的俯瞰,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老師必須和學生交朋友,讓學生親近老師,感情上貼近、信任老師。當學生信任、喜歡老師時,老師批評他,他也不會恨老師,相反會反思自己。當學生越親近老師時,老師就越有教育的力量,也就不會有師生矛盾或沖突的“土壤”,久而久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自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