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學生;歷史教材;閱讀能力;提高;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3—0120—01
一、學生在教材閱讀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問題
1.很多學生沒有養(yǎng)成認真閱讀教材的習慣。553名高二學生參加了“關于歷史學習情況”的問卷調(diào)查,其中有65%的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超過80%的學生沒有系統(tǒng)地讀過一遍教材;有71%的學生閱讀時沒有運用技巧;92%的學生認為學好歷史最重要的是多背書,但是80%的學生卻沒有完整背下一段書;46%的學生學習歷史經(jīng)常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缺失影響對歷史課的學習。
2.教材閱讀片面化。42%的學生讀書時不讀“引言”,不看圖片、表格、注釋、歷史縱橫和學思之窗,只閱讀大字部分和本課要旨,導致知識掌握不全面。
3.教材閱讀簡單化??磿鴷r不用心,僅僅停留在閱讀文字層面,對歷史知識不加思考,缺乏理解,造成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甚至誤解教材含義,如將課本原文“平均地權”理解成“平均分配土地”,將“土地革命”等同于“土地改革”,不求甚解。
二、如何提高學生對教材的閱讀能力
1.抓住教材目錄,構(gòu)建框架體系。在學習每個模塊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本冊的目錄,明確有幾個單元,按什么順序編排,各單元下有幾課內(nèi)容,它們與單元題目之間有何關系,并嘗試建構(gòu)框架體系。以人教版必修一為例,首先閱讀八個單元題目,明確本模塊以時間為序,采用中外對比的形式編排。第一、四、六、七單元為中國古代、近現(xiàn)代的政治建設;第二、三、五單元為西方古代、近代、現(xiàn)代政治變革;第八單元為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其次再看每個單元下轄的課題,找到本單元內(nèi)各課與單元題目的關系。比如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包含三課內(nèi)容都是單元題目的具體表現(xiàn),與單元題目之間屬于總分關系。通過這樣的閱讀,我們就能初步建立起宏觀的框架體系。
2.研讀單元引言,把握脈絡線索。“單元引言”是對本單元基本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它一般包括某時期的歷史基本線索、歷史特點、主要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地位與作用,有的還介紹了國內(nèi)外歷史背景,所以讀“單元引言”有利于形成對本單元內(nèi)容的整體認知,有利于提高概括與綜合史實的能力。讀“單元引言”有兩種方式,一是在讀課文前讀,一是在讀正文后讀。前者有利于學生帶著某一觀點去讀課文,后者有利于學生讀完課文后,反過來品味“單元引言”,并用史實來佐證歷史觀點。
3.細讀教材正文,全面掌握內(nèi)容。正文是一課的主體部分,讀正文是學習歷史的基本途徑,因此,它是教材閱讀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正文不僅包括楷體字部分,還包括小字、引文、注釋、各種實物圖片、人物畫像、圖表、地圖、練習等內(nèi)容。之所以需要如此細致的閱讀,是因為當前的文綜考試中試題考察的內(nèi)容非常細致。把粗讀和細讀結(jié)合起來,是閱讀歷史教材的基本方法。閱讀時要注意:
①每一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原因、人物、指導思想、目的、方式、性質(zhì)、意義等;
②每個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③注意用圖表、資料和課本內(nèi)容配合閱讀;
④認真閱讀注釋,以加深、拓寬對課文的理解。
4.培養(yǎng)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①要學會反復閱讀。反復閱讀并不是要求學生針對教材在同一時間反復閱讀,而是分不同的時間閱讀,這是依據(jù)記憶遺忘規(guī)律的反復閱讀。同一個知識點,在今天閱讀后,過幾天再閱讀一遍,再過十幾天閱讀一遍,再過一個多月閱讀一遍,經(jīng)過數(shù)次閱讀,該知識點就基本上印入了腦海。
②要學會在閱讀教材時記筆記。閱讀時需備有紅筆或彩色筆專門用來在課本上勾劃要點、寫評注,這樣有助于在閱讀時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筆記內(nèi)容包括閱讀中的感受、疑問、學習的提綱、對內(nèi)容的分析,等等。
③要學會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一課內(nèi)容前,先針對課題進行分析,就會在心中產(chǎn)生很多問題。比如說是什么?為什么?同其他的歷史事件有何異同?其影響如何?等等,這些問題會促使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去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④要學會思考歸納??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主張將閱讀和思考結(jié)合起來,在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概括和比較等思維活動,把教材基礎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從而形成歷史概念,做出歷史判斷,把握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