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外閱讀;現狀;成因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3—0074—01
一、中學生課外閱讀狀況不佳的成因分析
1.缺少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隨著數字化閱讀時代的到來,網絡飛速發(fā)展,媒體彼此競爭,各種傳媒你方唱罷我登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是“低頭一族”, 大家忙著刷微信、刷消息、看八卦,因為無法理性地篩選,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聞和消息,空虛煩悶的人們似乎不能靜下心來讀書,整個社會都表現得浮躁不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家長忙于掙錢、忙著娛樂,很少去閱讀書籍,更不要說營造家庭閱讀氛圍,和孩子共同讀書;學生更是談“書”色變,電視、電腦、手機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比經典文學作品大,這些以視聽刺激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逐漸削弱了學生對文學閱讀的興趣,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
2.考試重壓下無暇讀書。在當前教育體制下,高考競爭日益激烈,學生考試成績成了評價學校辦學質量優(yōu)劣的唯一尺度,教師年終考核、評優(yōu)樹模也與學生成績掛鉤?!拔ǚ种辽稀钡慕逃问狡仁菇處煱阉行乃己馁M在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上,學生在校的課余時間多數被老師“好心”的輔導和補課所擠占,縱使教育部已經多次宣布減負,但是大家心照不宣:誰減負誰“吃虧”,誰都不敢冒減負的險。學生整天被課程、練習壓得抬不起頭來,很少有學生光顧閱覽室。走廊、教室的書柜形同虛設,就算周末、寒暑假,也不得不參加各類奧賽班、輔導班,學習考試的壓力無情地剝奪了學生讀課外書的精力和時間,課外閱讀無法得到保證。
3.讀書的功利性較強。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中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并列出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考試內容也增加了許多課外閱讀知識考題。許多學生對這些推薦書目仍無法完成,老師為了避免試卷上出現的閱讀文章學生不至于太陌生,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故事梗概、作者、主要人物等,有的干脆買市面上專門的閱讀練習冊來代替閱讀,抱著“瞎貓也能碰個死耗子”的僥幸心理來應對。
4.隨意性致使閱讀效果低下。在高效課程改革中,不少學校提倡海量閱讀,并在學生作息表中安排閱讀時間和指導教師。然而,閱讀課上,老師只顧忙著批閱作業(yè),干手頭的活,僅安排學生自己閱讀,閱讀效果怎樣就不再問津,致使閱讀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學生平時在選擇書目時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憑自己的愛好和直覺來選擇,大部分學生閱讀動機主要以“消遣”為主,近年流行的最小說、言情科幻、卡通漫畫等作品深受學生喜愛,閱讀的有效性得不到體現。
5.垃圾圖書充斥市場。近年來,社會各界、慈善家紛紛為學校捐贈圖書,只圖數量不求質量,書目五花八門、良莠不齊,充斥著大量的三流作家粗制濫造的書目及商家以賺錢為目的,專門為中小學生了解故事情節(jié)而將經典的中外名著進行壓縮和刪減的版本。作家創(chuàng)作的初衷,語言藝術的魅力大打折扣,毫無吸引力和閱讀價值,可讀性不強。
二、加強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對策
1.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倡導讀書,營造讀書氛圍,經常舉辦讀書會、朗誦會,并大力表彰和獎勵讀書有成的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下去,逐步產生影響力和輻射力,才能營造“書香校園”讀書氛圍,讓學生遠離浮躁與平庸!
2.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興趣,鼓勵學生選擇優(yōu)秀的科普、軍事、哲學等閱讀材料,不僅僅限于文學名著,讓學生保留個人興趣,博覽群書。
3.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閱讀是一種獨立的個性化的心智行為,靠理性分析或他人言傳難以奏效,語文課上,教師要尊重學生自己的理解,要學會做到無為而教,遵循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真正做到讓學生自主體驗,讓他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只有將閱讀還給學生,教師的“無為”才能成就學生的“有為”。
4.教師自身要喜愛讀書。愛讀書的老師,知識不會老化,才思不會枯竭,讀書是提高他們業(yè)務水平和能力的“源頭活水”,他們學識寬厚,將“渠”中源源不斷的“清水”輸送給學生。同時,學生會受老師的感染和影響,也喜歡上讀書。
5.適時矯正學生的閱讀口味。學生閱讀隨意性較大,通常以快餐文學、消遣書刊為主。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 舉辦讀書競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獲得成就感。在這種與同齡人的分享、交流和辯論中,提升閱讀品位,逐步走上積極、健康的讀書軌道。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