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人角色的神話思維是一種泛靈論的生命體驗,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和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其中包含著對這個世界的奇妙想象和最美好信念的神秘源泉,并促使小讀者將個人的行為納入統(tǒng)一的宇宙秩序中去,從而與世界萬物發(fā)生內在的聯(lián)系。
【關鍵詞】兒童文學 老人角色 神話思維 泛靈論
在兒童文學中,那些富有智慧的老人雖然生活在科技發(fā)達的新時代,但依然喜歡像上述神話故事那樣解釋月亮的盈虧圓缺等自然現(xiàn)象。這和自然神話學派的觀點不謀而合。自然神話學派認為原始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興趣突出地表現(xiàn)出哲理性、沉思性和想象力等特點,常常借助“象征性的擬人化狂想故事”來表達他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理解。
老人以神話的方式向孩子解釋自然現(xiàn)象,不但賦予自然現(xiàn)象以迷人的魅力和活潑的趣味,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還以一種適合孩子的話語滿足了他們對茫茫宇宙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吧裨捦峭ㄟ^較為易懂的表達較不易懂的,通過可理解的表達不可理解的,通過較易解決的表達較難解決的?!碑斎?,其中的轉換并非如這句話說的這般簡單,這需要智慧——隨講述對象的年齡、性別、環(huán)境、性格、愛好等的變化即興靈活地創(chuàng)編故事。這類故事不僅有趣、有吸引力,而且有時還浸染著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色彩。有時,對神話持有自覺意識的老人為孩子講故事的目的或許就是后者。
在故事中,神話故事作為媒介增強了老人與孩子之間的了解和感情,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由此可以說,盡管現(xiàn)代人已不再“完全相信”神話的真實性,但當我們進入神話的趣味和氛圍時,“頭腦里邏輯關系的聯(lián)想和緊張云消霧散,從而產(chǎn)生了輕松感。神話使我們產(chǎn)生了這樣的趣味,卻并不會把自己降為一種簡單的精神娛樂:它有著深刻積極的道理,在傳說和童話下面存在著神話心態(tài)。神話心態(tài)包含著一種經(jīng)歷和一種對現(xiàn)實的反應”?!锻夤募摇分?,小女孩珍珍第一次去鄉(xiāng)下的外公家。一開始,她看到院子里是光禿禿的紅土,有一個破落的棚子,有一道破落的籬笆,更糟糕的是,她還感覺到這里的動物都對她不友善,所以她失望得連外公都不肯喊。然而,到了晚上,外公營造的神話氛圍改變了這一切。當外公和珍珍輕松自如地進入神話般的情景中時,媽媽卻留在了理性的現(xiàn)世中。她以科學的理性去評價詩意的想象,以現(xiàn)實的概念衡量童話的靈感。在她看來,外公所說的一切都是胡謅,是亂編。她強烈要求外公不要再騙小孩子。外公與珍珍都以泛靈論的思維體悟周遭的萬物,并以此為契約結為了親密同盟:外公提醒她另一種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方式;她認真地回應,反過來又進一步激發(fā)著外公的靈感。人類精神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童話,不同的是,天真的孩子常常把童話看作真事,智慧的老人喜歡把真事看作童話。星空下珍珍與外公的談話不僅是一種即興的精神娛樂,更是一種生命體驗的深切交流,其中還包含著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和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童話就是真實的生活,生活就是真實的童話。“其實,童話不僅僅屬于兒童;我們看一個成年人是否可愛,就看在他的心里裝著多少童話。兒童和老人較其他年齡階段更易把無生命的東西當作有生命的生靈來對待。
兒童思維的這種泛靈論特點早已成為共識,而老人生活中的泛靈論也被諸多的心理學家和老年研究者所關注。艾倫·奇南博士甚至認為“對泛靈論和神話認識的開拓是人的后半生的任務”。從生存競爭和社會漩渦中解放出來的老人,常常會陷入對自然和生命的神秘的沉思,頻繁地看到事件中不可思議的特點并給予一種超自然的解釋。老人和孩子都著迷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他們相信天使和魔鬼且有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的能力。老人經(jīng)常給孩子講述這類飽含著神奇和幻想的故事,向他們傳遞世界的神秘及生命的意義等相關知識,使孩子美麗的夢想轉化為現(xiàn)實的生活。美國人類學家戴維·利明在闡釋神話對當代人的影響時說:“住在陋室空堂中的人,只要他們還相信神話,他們的寒舍就是一座城堡。反之亦然,即胡說一旦人們的信仰破滅了,即便是城堡也會變成囚牢似的不堪忍受的貧民窟。”神話是一種信仰,是人類的靈魂,是我們對自己同超自然體系關系的最深刻的幻想。不能自覺地關注那些偉大的神話主題,等于失去了潛在地使人們相互發(fā)生聯(lián)系的東西。對神話若不能持以自覺的意識,就會接受那些冒充神話的意識形態(tài),如“技術可以解決問題”的“神話”,種族的“神話”,機器的“神話”等。信仰科學神治的叔叔斥責奶奶的故事為“胡說”和“愚蠢”,且高度警惕這些故事對孩子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在這些以現(xiàn)代理性武裝(更確切地說是填塞)起來的頭腦中,科學的亮相意味著神話的被迫隱退。近年來有目共睹的是,科學神話已受到越來越多、越來越猛烈的抨擊。這些批評無一不在提醒我們:我們對自己奇跡般的治療已經(jīng)打開了通向更嚴重疾病的大門,我們像古代悲劇英雄那樣為因妄自尊大而犯下的過錯深感內疚。
“新一代的思想家力圖沖破客觀意識的樊籬,以便再次與我們周圍久被拋棄的勃勃生氣合為一體。為達此目的,神話創(chuàng)造者們力求把古老的神話置于相互聯(lián)系之中,并使它們成為對新神話有所助益的架構?!惫识?,童話的接受與解讀,“不在于對文本中蘊含的事件及其真實有效性作出裁判,而是首先以闡明文本當下生發(fā)的意義為鵠的……追問當下文本‘意味著什么’”。童話故事中的老人對神話的真實性堅信不疑,他們借此闡釋對世界的另一種見解和理想,表達自己信奉的道德觀念和生活準則,并促使自己將個人的行為納入統(tǒng)一的宇宙秩序中去,從而與世界萬物發(fā)生內在的聯(lián)系。其實,這也是他們用以擺正自己與萬物的關系、尋求自我、探索答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M].李安宅,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2]葉·莫·梅列金斯基.神話的詩學[M].魏慶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3]阿蘭·鄧迪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M].朝戈金,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4]余秋雨.歷史的臉譜:余秋雨語錄繪本[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