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還要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遠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的教育。
【關鍵詞】德育教育 品味 感悟 體驗 升華
無論對一個生命個體還是對一個民族整體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教育,憑借教材進行應該是主渠道。語文教學,就老師而言,既是教學生語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學生做人;就學生而言,不僅是學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而且更是學做人的道理。這就是說語文學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礎學科。它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還要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遠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的教育。那么怎樣根據(jù)小學語文的學科特點,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在教學中有效地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在品味語言文字中進行
一篇文章,總是作者反復推敲的結果,字字句句隱含著作者的情感和觀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甚至咬文嚼字,揣摩其中的德育內涵,領會課文的思想底蘊,從而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恨,產生情感上的親近感和認同感。這樣他們就樂于接受作者所講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題思想的影響。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寫“我”的內心活動這一片段中,我抓住“擔心”、“不敢朝他那兒看”、“忍不住不看”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思考:“我”擔心什么?為什么會有這個擔心?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讓學生知道“我”當時內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為邱少云所處的境地實在是太危險了,戰(zhàn)友之間的心是緊緊相連的。然后抓住描寫邱少云外表的重點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來剖析邱少云的內心世界。提問: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紋絲不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去想象他的內心活動,在學生心中樹立起邱少云光輝的形象,使學生受到“不畏犧牲、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的教育。
二、在朗讀感悟中進行
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教學中我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指導學生讀,使他們讀中明情,讀中悟理。如《誠實與信任》一課,是一篇滌蕩靈魂的、充滿溫情的文章。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談話來引導學生針對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提問。我并沒有教條地進行道理分析,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提問,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為契機,導入新課的學習。在其中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誠實時,我問同學:“同學們,如果現(xiàn)在你就是小紅車的主人,當你看到字條時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呢?”“車主又是怎么做的呢?”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了多種讀書方法,有同桌互讀,學生和老師合作讀,表演讀,充分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調動其主動學習的興趣。在一次次讀的過程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我”很有禮貌,很誠實,很有責任心;有同學從車主的話中讀出了車主對作者的感謝,感謝作者相信他,感謝作者讓他懂得了一個道理,從而最終讓學生們懂得了“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三、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進行
小學生的認知以感性認識為出發(fā)點,小學語文教材中則蘊含著真摯豐富的情感。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于“愛發(fā)問”的好奇階段,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各種有趣、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迅速地進入課文預定的情景,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尋求正確的答案的同時,又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讓每節(jié)課堂教學都成為學生的一次情感體驗過程。我在上課開始,為了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境地,我就在教學導語上做精心設計,使課堂教學能像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學《從現(xiàn)在開始》一課,首先在電腦上出現(xiàn)獅子王的圖,在森林里,一大早就熱鬧非凡,原來是動物們在舉行“萬獸之王”競選大會呀!獅子邀請我們一起去參加,請你們戴上頭飾,我們一起出發(fā)吧!這樣的導入,緊扣課文內容,一個小小的導入就把學生帶到了童話故事所描繪的情境中,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也為下文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氛圍。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而激活語言文字的最佳途徑就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感悟學習。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guī)律,教師的情感對于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也就是說教師的情感直接影響、感染著學生。在教學中,當我說:“哪只獅子愿意宣布這最后的決定呢?”“想宣布的小朋友一起站起來告訴大家?!鳖D時,教室里傳出有滋有味的讀書聲,透過他們的聲音,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此時已經(jīng)陶醉在森林里,他們完全進入了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很輕松、愉快地學習了語文。
四、在體驗實踐中進行
德育教育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是對一個人行為習慣影響最大的一個時期。而一個人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取決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小學語文教材所負載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學中的一點一滴,抓住學生的一言一行,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滲透。一次,在教低年級看圖拼音識字“進”“出”“開”“關”時,在學生基本讀懂字意之后,我請兩個學生表演出門、進門、隨手關門等,再請學生說說哪些場所還有出口、入口,教育他們要按規(guī)定有秩序行走。學生表演時還用上“您好、再見、謝謝”等禮貌用語,這樣學生既加深對字詞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紀律、文明禮貌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還有一次看圖寫話訓練,畫面上是一位小朋友在洗手帕,我先鼓勵學生自己敘述圖意,又相應地指導了學生在敘述時要遵循一定的順序,用“首先,然后,接著,最后”,使得學生表達清楚完整,最后讓學生回家后親自體驗洗手帕的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讓學生懂得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的道理。
五、在總結升華中進行
一部好的連續(xù)劇最關鍵就是在“懸念”的設置上,這樣才能升華主題、延伸劇情,使觀眾浮想翩翩、意猶未盡!我想教學也應如此。如《白楊》一文中對學生真正震撼的是結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边@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無私奉獻精神,喚起學生長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與這種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聯(lián)系的情感油然而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苯處煹木唧w工作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的精神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并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