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一切知識的來源與歸屬,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過程與生活化案例的融合,提升學生的數感和對數學知識的接受敏感度,是保障課程目標落實、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利行為。鑒于此,本文以“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打造”為主要研究對象,分別從引題、激趣、解題和運用四個角度來闡釋了具體的操作策略,望能夠給從事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生活化課堂 教學策略
數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也是容易引發(fā)學生學習困難、打擊學習信心的重點學科之一。筆者認為將教學課程引入生活化元素,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將有助于改善這一現狀,但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
一、“生活化”引題
小學生在進入小學之前本身一定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自理能力,但有限的知識儲備和各種社會表象會促使其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筆者認為教師需要牢牢的把握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在每堂課步入教學主題之前,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進行引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產生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理、進而去探索、去學習。
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幾何圖形(以圓形為例)時,可以采取小組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廣泛地說出生活當中所見到的外形是“圓”的事物,看看誰舉出的例子多。于是學生們舉出了諸如瓶蓋、車輪、硬幣等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的事物,這個時候筆者又問出了這樣的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這些東西要被做成圓形的呢?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東西如果不是圓形的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這時候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就開始思考“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問題,但是這個時候學生語言所能表達出來的內容是比較模糊、不夠準確的,比如有的學生說車輪如果不是圓形的,那么開車的時候會一會兒高、一會兒低,非常不穩(wěn)——當有的學生能夠意識到“穩(wěn)定”這一問題時,就說明他們潛意識當中能夠感覺到圓形和其他圖形的不一樣——“那么這種區(qū)別表現在哪里?圓本身又擁有什么樣的特性,促使很多人將物品設計成了圓形呢?”教師的順勢引題,會讓學生立刻從豐富的生活事物與案例當中回歸課堂,不僅明白了本堂課的學習目標,也對未知的內容充滿了極大的興趣。
二、“生活化”激趣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情境,有助于減緩學生的思考壓力,同時降低因為數學本身的科學性和抽象性帶給學生理解上的難度,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
比如在學習“認識元、角、分”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在課堂上模擬了一個超市購物的情境,在講堂上準備好標有價碼的模擬物品。價碼的書寫方式與目前國內一般超市所采用的標價方式相同,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標價牌精確地讀出元、角、分。同時當學生能夠熟練的讀出每一種產品的價位,對元、角、分的概念產生了基本認知后,筆者再進行第二步,即對于學生元、角、分換算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某位學生手里只有10個5角的硬幣,那么超市里的東西什么能買、什么不能買呢?這個時候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對受眾錢幣的數量產生初步的認知,即10個五角的硬幣到底是多少錢?讓學生在實際購物的情境當中,明白購物所需要的比較與權衡,需要的對于元、角、分的綜合換算,從而在潛意識當中培養(yǎng)學生充分認知這一生活當中常見行為背后的數學知識與規(guī)律。
三、“生活化”解題
生活當中所蘊含的無數現象與過程,都彰顯著數學知識與規(guī)律,鑒于數學學科的教學目的本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以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數學應用能力,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活學活用,解決生活當中潛藏的數學問題。
比如將若干塊糖果分給幼兒園的8個小朋友,如果每人分3塊,則還剩5塊,問一共有多少塊糖果?這種生活當中較為常見的不完整分配問題,歸根到底蘊含的是余數除法模型。而余數除法的典型特征就是一個數無法被另一個整數整除,有余數。所以當學生能夠從這樣一段極具現實情境的語言當中,抽離出數學模型,那么就會容易地將這道題目解除:8×3+5=29。再比如學習比較大小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嘗試著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比如一名大同學19歲,另一名大學生22歲,誰大?再比如一次考試當中,一名同學考了19名,而另一名同學考慮22名,誰的成績比較優(yōu)秀?不一樣的結果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在中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大小比較并不是單一化的理解方式,更需要學生理解每一個案例、每一個應用現狀,從而做到區(qū)別理解。
四、“生活化”運用
這里所謂的“生活化”運用不單指教師引入生活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更主要的是教師能夠根據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賦予課堂新的教學案例和生活化內容,讓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一定的流動性和變化性,讓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汲取更加具有時代性特征。比如不斷更新生活化案例當中所使用的元素、信息和當下流行內容等,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實氣息,從而消除數學課為其帶來的緊迫感和壓力,進而不斷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勇氣。
另一方面,小學數學教材雖然是小學教育工作的知識發(fā)出點,但是教師如果僅局限于課堂中所講述的內容深度,所有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都緊密圍繞課本、“不敢躍雷池半步”,那并不利于學生將來去理解更為復雜的內容。教師可以協(xié)同教材回歸知識本源,并基于此讓其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賦予傳統(tǒng)教學內容更新的活力,引導學生不斷觀察、分析和理解,從現實生活中感知數學,從與時俱進的變化當中發(fā)覺全新的數學信息。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走上生活化道路,緊密聯(lián)系生活現實、廣泛引入生活案例,會積極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生成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習興趣,這不僅是符合個體成長與知識生成的客觀規(guī)律的必然選擇,也是貼近教育本質的重要發(fā)展方向與有效策略。因此,按照事物發(fā)展的既定規(guī)律、按照我國傳統(tǒng)教育事業(yè)在當下不斷創(chuàng)新與變革的客觀趨勢,我們應積極鼓勵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數學、理解數學。
參考文獻
[1]王書芳.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構建[J].現代農村科技,2015(20):66-67
[2]李春梅.芻議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