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訪談法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三名典型厭學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和訪談,結果表明他們厭學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學生自身素質不高、教師教學方式不恰當、父母關愛程度不夠等方面,提出通過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父母教育觀念等策略來幫助小學生矯正厭學心理。
【關鍵詞】小學生 厭學心理 厭學原因
一、厭學的含義
厭學就是學生討厭學習,厭倦學習,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而持冷漠態(tài)度甚至厭惡、逃避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在行為上的不良表現。厭學的累積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更可能使學生對學習形成一種焦慮、壓抑、煩燥、惡心等種種不適應的心理、生理反應,容易使他們形成退縮、自卑、逃避等個性特征,更有甚者會養(yǎng)成不良行為,甚至走向輟學與犯罪。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fā)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
二、厭學產生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三個厭的三年級小學生進行訪談和觀察,發(fā)現有以下厭學原因。
(一)學生原因
1.學習習慣差
學習需要腳踏實地,扎扎實實?;A扎實了以后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他們的基礎差,缺乏自信心,這是他們產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他們平時不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加之家長也沒太重視過程,只在乎他們的成績,偏離了習慣重于成績的理念,而不知道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終身受益。
2.意志品質差
他們幾個都是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較少遇到困難,更沒有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體驗。一旦在學習上碰到一點困難,便打退堂鼓,不敢與困難斗爭,因而放棄學習。
3.學習動機不足
學習動機作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而沒有動機或者動機不足,往往使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活動不能持續(xù)進行下去。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就如同汽車沒有了汽油。這樣的學生在學習道路上是不能走遠的。
(二)學校原因
1.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不當
訪談和觀察發(fā)現他們很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許和賞識,可現實是老師眼中只有他們糟糕的成績,對他們的鼓勵和關注還有待加強,有些教師放任其自由發(fā)展。同時對他們的負面評價較多,沒能給予合理的期望。
2.師生關系不融洽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有兩人重要群體,一個是學生,一個是教師。教師能否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從調查中了解到在平時的教學中,學因長期的成績差,缺乏自信,與老師的溝通較少,甚至害怕批評而不敢去與老師溝通,比較嚴厲的管理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甚至有學學生慢慢的討厭老師,不聽老師的課。
3.學習負擔過重
據調查了解,有個別學生都在上課外輔導班,加上學校的作業(yè),長期沉重的課業(yè)負擔給學生帶來的心理疲勞,已經成為他們厭學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原因
1.家長與孩子缺少溝通
在家里,他們跟其他孩子一樣,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心和呵護,但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對孩子的關注較少。他們的父母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學習上的更注重的是結果,也就是分數。
2.父母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家長對于子女成才的普遍愿望,但是他們欠缺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慮。他們的父母一到節(jié)假日或寒暑假就送他們去上各樣的輔導班,導致孩子失去了歡樂,失去了自由,不堪重負,厭學情緒加重。他們心里想: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很好的,自己怎么也不行。學習要求高,壓力大,他們慢慢的產生了害怕失敗的心理,繼而導致上進心缺失和學習動力缺乏,在行動上逃避學習。當學習壓力超過他們的承受能力時,學他們的逆反心理增強,必然消極反抗和抵制。
三、克服小學生厭學心理的教學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推動學習進步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發(fā)生興趣就會對學習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心理準備,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用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故事、懸念、矛盾、問題等形式,結合游戲、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喚起學生參與研究新知的欲望,以學定教,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降低教學的難度,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態(tài)中學習。
(二)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方法,營造集體學習氛圍
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不能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一種厭倦的心理狀態(tài),致使學生感到學習成了一種負擔,上課沒有什么興趣,對教師的厭倦,從而對學科的厭倦。因此,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不斷的進行充電,是自己變成“自來水”,而不是以前的一桶水。
老師更多的關注與關愛,讓他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重新回到了集體的懷抱。給予他們合理的期望,對他們多一些關心,態(tài)度友好和藹;對于他們的良好表現給予及時表揚;多與他們淡心,了解其內心所想;學習上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課堂上多提問,等待他們回答問題的時間加長,并能啟發(fā)誘導;指導他們進行正確的學習,定期進行家訪,與他們的父母交換意見和建議。
(三)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給孩子更多關愛
想讓學生學習變得輕松,就要轉變父母的教育觀念,讓他們知道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對孩子來說是好的。父母最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為了誰而學,知道這些后他們的態(tài)度會變得主動許多。
小學生產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對厭學學生進行矯正又是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因此,教師及家長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學計劃,使用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安排豐富的教育教學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擺脫厭學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快樂。
參考文獻
[1]安秋玲,李召存.學生厭學行為的心理學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5,(13)
[2]袁梅林.小學生厭學心理初探[J].寧夏教育,1997,(4)
[3]張海芹.中小學生厭學情緒及其對策[J].天中學刊,2005,(4)
[4]柯善春.農村小學生厭學情緒產生原因分析[J].新課程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