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生資助工作是高校輔導員的重要職責和工作內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貧困生資助工作重心由原來的提高覆蓋率和資助力度,逐步轉變?yōu)槿绾巫龅骄珳蕩头龊痛龠M貧困生自立自強。本文簡析了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困境,并簡要分析了部分對策。
【關鍵詞】貧困生資助 精準認定 激勵效果
貧困生資助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即難以通過自己和家庭,籌集到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我國的資助體系在2007年,隨著《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的出臺,初步完善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資助政策體系。近期,一系列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和措施,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后出臺,進一步完善該體系,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yè)在制度上有了保障。
國家大力支持對貧困學生的補助,能否被認定為貧困生,對學生影響大。同時,隨著國內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學生家庭情況普遍提高,也較難界定是否貧困。如何準確認定貧困學生并精確幫扶成為資助工作的重點,其中的工作挑戰(zhàn)存在以下兩個個方面:
一、認定機制可操作性差
(一)認定方式有待改進
貧困認定是資助工作的基礎,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高度有效性有賴于認定的精準。對學生是否貧困的判斷途徑可分為兩類,一是綜合考察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包括收入水平和財產狀況等;二是通過個人消費水平判定;判定方法也分為定量和定性。目前,高校多采用定性的方式,綜合考察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來進行認定。部分學生家庭致貧情況特殊,定性的方式一目了然,易于判斷。但是,對于多數(shù)學生家庭,致貧因素多且具有普遍性,定性的方式很好地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區(qū)分。
(二)認定原始數(shù)據(jù)片面,真實性低
目前高校對學生家庭情況的了解,通常來自于《高等學校學生家庭情況調查表》,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居民流動性大,戶口所在地相應民政部門無法詳細掌握家庭真實收入,缺乏對調查表內容進行有效核實。因此,僅依靠該表反饋的情況,認定可能缺乏公正性與公平性。
二、缺乏激勵效果,助學目的不易實現(xiàn)
國家助學金的覆蓋面增廣,資助力度可觀,且評定條件主要為家庭情況,對學生在校學習等表現(xiàn)要求寬松,而國家勵志獎學金名額少,資助力度提升有限;勤工助學主要由學校資金支撐,數(shù)額有限。這樣的體系容易造成學生思想松懈,對優(yōu)異的個人表現(xiàn)缺少追求的動力,無法達成激勵成長的目的。
針對以上問題,可行的對策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模型定量評價體系。完善傳統(tǒng)的認定方式,通過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方式,定量評價學生家庭情況。對學生的家庭情況調查,應當綜合考慮家庭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家庭人口及供養(yǎng)關系、健康狀況以及生源地收入水平等多維信息,同時,通過構建相應數(shù)學模型,量化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分類與評定,使得評價更完整,對比更清晰。
二是構建高校與地方政府信息交互系統(tǒng)。資助工作與學生家庭情況緊密相關,高校需要了解相關信息,政府部門掌握相關真實信息,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反饋,將極大地提高資助工作的精準性。
三是基于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信息整合。近年來,部分高校通過大數(shù)據(jù)的整合,對如學生飯卡費用等數(shù)據(jù)進行篩選,側面了解學生經濟情況。長期在校內食堂用餐,且費用不高的確可以一定程度說明學生經濟情況。同樣,銀行卡、支付寶收支情況等,也可以為了解學生經濟狀況等提供有效線索。
四是改變資助體系側重點。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資助體系,以助學貸款為主,學校勤工助學和獎學金為輔,而現(xiàn)在我國貧困生則多數(shù)依賴助學金。通過推廣無名額限制的助學貸款,可以完成基本入學保障。在此基礎上,應控制助學金支持力度,加大勵志獎學金投入,發(fā)展高校勤工助學,促進貧困學生自立自強
目前,我國高校資助問題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對稱及可執(zhí)行力上,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做到精準資助,是當前資助工作的難點。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必將對資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資助范疇的全面化,貧困生的非物質支持等問題,將成為從業(yè)者與專家的重要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王向鋒.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現(xiàn)狀、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探究.2011(01)
[2]邵磊,冉永琴.高校輔導員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難點與對策[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8)
[3]劉云博,白華.精準化資助: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新思維[J].教育評論.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