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了混合式學習提出的背景以及利用課程網站和微信平臺開展混合式學習的可行性,提出了在課程網站和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并以塑料模具設計課程為例從前期分析、教學設計與實施、評價設計三方面開展實踐研究,為提升教學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 鍵 詞] 混合式學習;課程網站;微信支持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2-0006-02
一、問題的提出
長久以來,課堂教學是全世界通行的教學組織形式。但在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課堂教學受限于時空、師資和教材,以教師為主角,阻礙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缺點日益凸顯。通過網絡,人們可以獲取各種電子資源、便捷的協同交流工具和互動平臺。但是,網絡學習不利于掌握系統(tǒng)化知識,不利于師生交流和監(jiān)督。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教育技術界提出了混合式學習的概念。混合式學習可以處理大容量班級課堂教學幾乎無法解決的難題,幫助學生完成實踐作業(yè),甚至可以促進小組內、班級內的學習交流,促進學生課外學習。
二、課程網站和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
(一)前期分析
1.學習對象分析。分析參與混合式學習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背景知識、計算機與網絡基礎知識、興趣點等。2.課程分析。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分析達到教學目標采取混合式學習的必要性,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3.設備環(huán)境分析。分析學校和學生的設備和環(huán)境是否能滿足混合式學習的要求。
(二)教學設計及實施
首先,做好教學資源的設計和準備。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并準備系統(tǒng)化的教學資源包括電子教材、課件、微課視頻、任務工單等,并上傳到課程網站。設計并準備相應章節(jié)的適合零碎時間閱讀和學習的教學資源,并與課堂教學同步利用微信平臺工具發(fā)布。其次,確定混合式學習的教學策略。在課前預習、課后鞏固和拓展的提升階段,學生利用課程網站及微信工具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教師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著,應用準備好的教學資源和合理的教學策略,實施混合式教學。
(三)評價設計
混合式教學的評價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組成。其中,形成性評價是課堂教學通過課堂表現和課堂測試進行過程評價,網絡教學部分根據小組課后完成的單元成果以及在線參與和資源利用情況形成評價。形成性評價中,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模式實施。終結性評價通過期末考試進行。
三、課程網站和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實踐
以塑料模具設計課程為例,開展課程網站和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主要包括教學對象分析、課程分析和設備環(huán)境分析三個方面。教學對象為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模具專業(yè)的大二學生,在塑料模具設計課程開展混合式學習實踐前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基本上人手一臺電腦和一部智能手機,72%的學生有在課程網站上學習的經歷,學校也保證了網絡通暢和校園Wifi覆蓋,因此,在設備和環(huán)境上具備條件。從微信使用的情況看,微信使用率高,學生對微信的各種功能并不陌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有85%的學生表示感興趣,也習慣通過網絡與老師和同學交流。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
塑料模具設計采用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基于課程網站、微信平臺的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方式,課程具體實施過程如圖所示。將課堂劃分為四個階段: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鞏固、拓展提升。以課程中“項目三 側抽芯注塑模具設計”中的第一個任務“任務3-1 識圖 側抽芯模具裝配圖”為例。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獲取任務單。并按照任務單的要求利用課程網站和其他的教學資源完成課前任務,并在微信群或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達成共識,推舉一人做匯報。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根據學生對課前任務的反饋,以任務和問題為導向,結合案例分析,利用動畫、視頻、多媒體課件、實物或模型等多種教學資源講解相關知識,解決疑難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在課后鞏固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相關任務,利用微信平臺或面對面充分討論,完成課程作業(yè)。
(三)教學評價
評價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改進教學效果。對采用了基于課程網站和微信平臺混合式學習的班級的考核評價中,發(fā)現學生的總體成績較好。學生認為基于課程網站和微信平臺的混合式學習對塑料模具設計課程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覺得這種方式能提升自己自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能分享自己的設計作品,并欣賞和評價他人的作品,提升了交流協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2]袁磊,陳曉慧,張艷麗.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研究:以“攝影基礎技術”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2(306):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