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挖掘造成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失誤的認知根源,并從認知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相結合的角度探尋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構建的教學策略,從而拓寬跨文化研究和外語教學研究的視野和思路。
[關 鍵 詞] 跨文化交際;認知;心理空間;心理位移;文化圖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12-0006-03
自1959年美國學者Edward Hall創(chuàng)建跨文化交際學以來,國內外學者(Gudykunst,1991/1997;ChenStarosta,2000;FritzChen,2002;許力生,2000;張紅玲,2007;鐘潔,2014)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討論層出不窮。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研究、跨文化能力測評、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和中西習俗對比等方面。然而,作為一項語用學研究,相當一部分學者常常將跨文化研究的哲學基礎和認知基礎分離開來,這無疑會對我們的研究方法產生一定影響。認知學家Fauconnier(2008)提出了空間映射論,說明義是言語者在語符信號刺激下所進行的概念的跨空間映射(mapping)的結果。認知語言學注重語義的理解與生成,而跨文化交際的實質就是交際者雙方頭腦中觀念(意義)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用失誤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交際雙方對特定語言意義理解的不同步或缺失造成的。(柳玉剛等,2009)本文試圖在傳統(tǒng)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礎上引入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對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及其根源進行分析,力求從認知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相結合的角度探尋應對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失誤的教學調控策略,以期為拓寬跨文化研究和外語教學研究的視野和思路提供參鑒。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根據(jù)Chen和Starosta(2000)的理論,跨文化交際能力由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技巧組成。因此,在了解研究對象的跨文化意識方面,筆者將圍繞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有關跨文化交際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西方交際習俗的了解程度、對非語言交際的了解程度、初次與外國人交往的態(tài)度、影響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積極主動交往的心理因素(高永晨,2006)等5個方面展開調查。在了解研究對象的跨文化敏感度方面,本研究將采用ChenStarosta開發(fā)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在調查研究對象的跨文化技巧方面,筆者引入美國認知語言學家Fauconnier (2008)的研究成果,增設了相應的封閉式問答題,以挖掘研究對象跨文化交際中是否存在文化認知誤區(qū)和心理認知誤區(qū)。本次調查共設計37道題目,形式為選擇、賦值、簡答等題型,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情況。調查問卷共500份,分別發(fā)放給浙江省內五所高職高專院校的二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每所院校100份。調查結束后,共回收有效問卷486份,回收率為97.2%。調查采用無記名答卷方式,結果比較客觀可信。
二、結果與分析
(一)被試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自我評估與分析
1.被試對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自我評估
該維度的調查以單項選擇的方式進行,選項分為ABCD四項。限于篇幅,筆者僅選取最能反映問題的3道題干(2、4、8)展開分析。在樣本為486人的基礎上,被試對題干2、4、8每個選項的選擇分布情況如下:“2.有關跨文化交際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 A.無論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經驗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1.1%);B.讀過大量書籍,有比較多的了解(1.9%);C.讀過有關書籍,有一些了解(38.3%);D.沒有讀過有關書籍,不太了解(58.7%)?!?.對西方交際習俗的了解程度”A.比較了解(18.8%);B.不了解(40.4%);C.了解和不了解無所謂(3.5%);D.了解和不了解大不一樣(37.3%)?!?.影響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積極主動交往的心理因素”A.怕犯錯誤(29.9%);B.內向心理(19.4%);C.自卑心理(3.3%);D.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47.4%)。
以上題干的選擇結果從不同角度提供了研究對象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大體情況,揭示出他們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強的現(xiàn)狀。
2.被試跨文化交際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成因分析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看出,大多數(shù)被試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容樂觀。在掌握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方面,有超過半數(shù)的人(58.7%)表示“沒有讀過相關書籍,不太了解”;在對西方交際習俗的了解上,有四成被試(40.4%)表示“不了解”;而對于影響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積極主動交往的因素,有將近一半被試(47.4%)選擇的恰恰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對于這一調查結果,筆者進一步組織五所調查院校的英語教師展開了座談和交流,發(fā)現(xiàn)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有:首先,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傳統(tǒng)的高職高專教學更偏重于書本內容,教學目標多針對考級考證,而對引導學生廣泛涉獵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知識、拓寬知識面重視不夠。其次,與教學重點緊密相關。當前高職英語課堂仍偏重語法、句法以及語言交際的教學,忽視文化因素以及非語言交際。另外,大多數(shù)受訪的高職院校教師表示,由于師資所限,很少有學校會對學生專門開設英語語言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課程,學生只能從課本上涉及的零星知識點來獲取跨文化交際的知識,缺乏系統(tǒng)的了解和全方位的學習。
(二)被試跨文化敏感度的自我評估與分析
對該維度的調查,本研究采用的是Chen和Starosta(2000)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該量表包括跨文化敏感度的5個因素: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
1.被試對跨文化敏感度的自我評估
研究采用SPSS得出上述5個因素的算術平均值及標準差,以表示被試的總體跨文化敏感度,結果如下:(平均數(shù)用“Mean”表示,標準差用(S.D.)表示)其中差異認同感的測試結果為“Mean=2.74”,(S.D.=.602);交際專注度的測試結果為“Mean=3.75”,(S.D.=.569); 交際參與度的測試結果為“Mean=1.22”,(S.D.=.278);交際愉悅感的測試結果為“Mean=2.69”,(S.D.=.697);交際信心的測試結果為“Mean=3.36”,(S.D.=4.143)。
2.被試跨文化敏感度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成因分析
根據(jù)ChenStarosta的理論,5因素中文化差異認同感最為重要。而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被試的差異認同感均值為“2.74”,由于調查表采用的是五點量表,因此可得出結論:學生差異認同感水平普遍偏低。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曾指出,“每一種語言里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每一種語言在它所隸屬的民族周圍設下一個圈子,人只有同時跨進另一種語言的圈子,才有可能從原先的圈子里走出來?!保ê楸ぬ?988:45-46)。由此可見,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能夠對不同文化的世界觀有著良好的認知感和鑒賞力。而筆者在旁聽被試學校的英語課程并與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后發(fā)現(xiàn),即使是老師,也有不少人自身就沒有學習各種文化的過程和經驗,這種文化素養(yǎng)的欠缺反映到教學上,就表現(xiàn)為教授的文化理論存在主觀化和片面化,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對各國文化進行準確分析和學習。有些老師甚至對某些文化存在排斥情緒,這無疑會影響到學生的文化差異認同感,阻礙學生主動將母語文化與外來語文化建立心理空間的映射。
(三)被試心理位移過程中交際信息差的調查與分析
跨文化技巧實施的順利與否要追溯到“心理位移”這一認知活動是否存在信息差。根據(jù)Fauconnier的理論,交際中的心理位移是指交際雙方在詮釋對方發(fā)出的信息意義時在不同的心理空間所進行的認知活動。(柳玉剛,2009)由于文化不同,心理空間網(wǎng)絡的結構和相互關系也不同,從而產生了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之下心理位移的信息差。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筆者設計了13道有關跨文化交際的語言語境、認知語境及文化語境的選擇題和翻譯題(9道選擇,4道翻譯),用以了解被試心理位移過程是否存在交際的信息差。
1.被試心理位移過程中交際信息差的自我評估
被試在有關不同語境理解的9個選擇題中平均得分為3.69,其中第33題項“根據(jù)音標[′rait′klik],填出下列發(fā)生在技術支持人員和顧客對話語句中所缺的單詞:‘Tech Support:I need you to_____ _____on the Open Deskstop.’ Customer:‘OK’. ‘Tech Support:Did you get a pop-up menu?’Customer:‘No’.的得分最低(Mean=3.24)。其他得分較低的題目有第27題“選出下句劃線單詞的正確含義You must note down any outstanding debts on your tax return.”(Mean=3.28)和第35題“昨天晚上6點半在商場門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Mean=2.67)
2.被試交際中心理位移過程存在的問題以及成因分析
首先,交際中的心理位移受語境的制約。語境指的就是語言交際所依賴的環(huán)境。由于語言的意義具有多層次性,詞匯的意義不取決于其本身,而是對其含義進行理解的交際者。若交際雙方語言語境心理位移的認知能力相差較大,就容易對交際信息的理解產生偏差。例如,上述第27題中的“tax return”,根據(jù)語境應理解為“納稅申報表”的意思,而大多數(shù)被試由于不了解該詞組在專業(yè)領域里還有這一層意思,把它當作一般常識概念中“退稅”之義,就會產生誤解。其次,心理位移的交際信息差受不同文化思維方式的制約。從認知角度來看,不同思維的差異反映在語言不同的句式類型上。英語民族偏向直線思維,漢語民族偏向曲線思維。上述第35題的題干其實是對漢語遣詞造句偏愛的“編年史手法”的最佳體現(xiàn),但翻譯成英文時,就不能按照漢語的語序逐一翻譯,而應按照英語造句偏愛的“營造學手法”進行處理,翻譯成I met with my primary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shopping mall at 6:30 yesterday evening,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四、提高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對策
(一)完善教學大綱,將文化教學落實到位
教學大綱是指導外語教學的內容和要求的準則。大綱要求外語教師需履行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體驗文化差異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何春霞,2015)然而,根據(jù)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很多外語教師對大綱的重視程度不夠,或是教學內容滯后于大綱的規(guī)定。因此,需在制定外語教學大綱時開辟一種獨立或相對獨立于語言學習的、較為直接的、較為系統(tǒng)的文化學習,將文化的教學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中。
(二)提升教師素質,帶動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
“名師出高徒”,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師若沒有較豐富的跨文化交際體驗和較高的文化素質,必然導致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缺失。但囿于地理環(huán)境、時間限制、資金因素等問題,外語教師不可能都有機會出國體驗跨文化,因此,多渠道、多角度地利用本土和現(xiàn)有資源對外語教師來說就尤為重要。外語教師,特別是高校外語教師,需通過閱讀報刊書籍,借助電影、視頻、語音等媒介,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平臺來感受和領悟外國文化,比較各國文化的異同,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跨文化情境,讓學生有機會解決跨文化沖突,從而推動其跨文化能力的提升。
(三)革新教學方法,利用認知科學和現(xiàn)代科技指導跨文化教學實踐
1.構建基于文化圖式的跨文化教學方法
認知科學認為,圖式(scheme)是一種以往事件或經驗的積極組織。作為一種經過抽象和概括的背景知識,圖式對交際理解非常重要。因此,跨文化教學中應通過構建文化圖式的方法提升學習者的文化認知。首先,習得法。該方法主張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建構相關文化圖式。學生可以通過主動閱讀目的語的文學作品,諸如報紙、期刊、書籍,瀏覽網(wǎng)絡資源及欣賞原版的音像作品等,直接接觸與目的語相關的文化知識,挖掘文化內涵。其次,對比法。教師在對語言材料的講解中應透過現(xiàn)象,深入剖析目的語文化,引導學生將相同現(xiàn)象或事物的母語文化圖式與目的語文化圖式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其中的異同及形成原因,從而建立新信息和圖式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在介紹諸如“紅、白”等顏色詞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基本信息對比中西方顏色詞內涵的異同,然后歸納總結。在中國文化里,“白”色是一個基本禁忌詞,展現(xiàn)了中國人在物質和精神上的摒棄和厭惡;而西方人認為白色高雅純潔(innocent),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
2.構建基于網(wǎng)絡平臺的跨文化教學方法
電子網(wǎng)絡不僅容納了多種語言和文化的信息與資源,而且具有不受時間和地理空間限制的優(yōu)勢,使身處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交際者能持續(xù)進行跨文化互動。(繆莉楊王一安,2013)因此,高校外語教師應加強網(wǎng)絡平臺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實踐,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學習和體驗各種不同的文化。具體實施起來,可借鑒“民族志訪談”的方法,要求每位學生必須親歷不少于兩次跨國的跨文化交際(可以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往,也可以是通過遠程網(wǎng)絡交往),記錄過程,撰寫心得。在這樣以網(wǎng)絡為平臺的體驗式文化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積累了文化知識,鍛煉了跨文化交際技能,還能通過直接體驗和有意識地觀察與思考目的語文化,使自己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心理位移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
[2]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姚小平,譯.商務印書館,1999-11.
[3]何春霞.教師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的多維度主體定位[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5(5).
[4]柳玉剛.跨文化交際中心理位移現(xiàn)象的認知和文化考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7).
[5]繆莉楊,王一安.網(wǎng)絡平臺的跨文化能力發(fā)展模式構建[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3(12).
[6]許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問題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職業(yè)培訓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