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好課?大家閉目沉思。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不一而足。筆者前段外出學習,聽了不少課,加之以前的聽課以及自己的上課體會,經(jīng)過思考整理,初步形成了一些看法,在此與大家互相借鑒,以期取長補短。
一句話,好課應該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
內容包括課堂傳授的知識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兩個層面。
知識是廣義的,可以是新的知識,也可以是習題、實驗或技能,即課堂中教師要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掌握的所有內容。
知識的掌握程度表現(xiàn)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之一是教師能夠準確地傳授知識,學生能有效地接受知識,即通過師生的活動,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形式指上課的過程,包括課堂設計、師生互動等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在課堂上進行的一切活動。如教學方法、板書設計、學生板演、學生討論等。
好課的形式應該是合理的、和諧的、唯美的。它應該像一幅巨形山水畫,徐徐自然鋪開,慢慢展現(xiàn)其用筆之美,讓聽課人甘之如飴,如沐春風,在心曠神怡中接受知識,達成目標。講課人陶醉,聽課人享受,每一句話都熨帖,每個設計都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又得體。該多講時,如“滔滔之水,不絕于耳”;該點撥的地方,如“蜻蜓點水,點到為止,絕不拖沓”;疑難的地方,如“逆行上山”。師生共同努力,此時的討論如大家共同負重時喊出的號子,不引而發(fā),師生在討論聲中達成共識,解決疑難,而非為討論而討論。
一番“討論”“質疑”“講解”,這些“共同動作”完成后,應是學生的“自選動作”時間。學生利用這段時間自我反思、消化、吸收,達到知識內化之目的。
一節(jié)好課既要結合不同學科而設計,又要結合具體的內容。同樣是語文課,文言文教師可能講得多一些,現(xiàn)代文學生閱讀就多一些;同樣是文言文,先秦時期的文章與明清時期的又有不同的講法。總之,一節(jié)課的設計要以課的內容和學生的掌握程度(即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依據(jù),即“以學定教”。
同時,課的設計還要結合教師自身的特點,“揚師所長,避師所短”。如教師的演講能力強,有把“稻草”說成“金條”的能力,那就可以適當多講一些;教師的演講能力差,就讓學生多活動,把時間讓給學生。一節(jié)好課應鮮明地滲透教師的個性特點,一個成熟的教師也應該具有不同于他人的、鮮明的個性化教學方法。筆者不喜歡模式化教學,凡模式必是齊步走的,抹殺個性的,也必然是僵化和沒有生命力的。從工業(yè)革命到信息化時代的轉變就是由集體化到個性化的巨大轉變,個性、人文是時代發(fā)展的特點。教育同樣離不開時代的發(fā)展,人文化教育、個性化教學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從古到今,大家都在思考:哪種教學模式還在繼續(xù)實行,還在煥發(fā)著生命力?“教無定法”,或者說“大體則有,定體則無”。教師可嘗試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如“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適合的教育”“個性化教學”“分層次教學”等。
但目前的教學普遍存在“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的問題。我們學校也是如此,筆者前一段時間聽了幾節(jié)課,有的教師課堂設計合理,教學目標明確,師生活動高效實用,教學效果好。但仍有部分教師總是滔滔不絕地講,唯恐學生不明白。這恰恰反映了部分教師在備課上沒有下功夫,僅憑自己多年來的上課習慣,不去深研教材,吃透內容,選擇教法,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偷懶”,不是“以學定教”,而是“以師定教”“以教定教”。
我們學習江蘇錫山中學的“基于新課程標準的目標敘寫”,提倡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把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分解,使之更明確、更具體,將課標中“了解、理解、把握、綜合應用”等一些心理認知層面的詞語改寫為“記住、說出、歸納、區(qū)別、設計”等一些外顯的行為動詞。這樣一來,容易把握學生掌握程度,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易于檢測。學生一目了然,教師心明如鏡,師生圍繞明確的教學目標,展開高效、有序、和諧的師生互動。
總之,我們應以教學目標為綱,依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程度,結合教師的個性特點,開展自然、高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最終圓滿完成教學目標,將好課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