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理念的體現和具體實施。本文以高中化學的具體內容為例,通過案例分析提出了優(yōu)化化學課堂教學的策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教材
怎樣利用好教材,讓學生輕松掌握所學知識是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在施教過程中,教師會時常遇到一些困難,比如課時不夠,知識點分散,選修模塊難度大等問題。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深入研究,創(chuàng)新教學,使化學課潛入了學生的心底。
一、必修模塊化學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內容特點
1.不以元素周期律為指導。不以元素周期律為指導,不是一族一族地講,而是打亂順序,從物質分類、氧化還原的角度來認識元素化合物。例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jié)就介紹了鈉和氯氣這兩種金屬和非金屬的典型代表物質。
2.介紹某元素化合物的性質時不直接講授。讓學生自己在探究活動中探究、觀察、體會和總結。
3.強調了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例如,鈉與水反應的探究。
4.強調了物質之間的轉化,自然界的循環(huán)。例如,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環(huán)和硫的轉化”等相關內容。
5.體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社會走進化學的理念。例如,必修二第三章“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第三節(jié)“飲食中的有機化合物”主要講生活中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如乙醇、乙酸、油脂、糖類等,而不是系統地講醇類、羧酸、酯類、醛等,這樣更加貼近生活,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也為選修有機化學基礎的繼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概念原理內容要把握好切入點
教材中概念原理內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做好這部分的教學應主要側重于以下兩個方面。
1.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剛接觸新概念時,教師應盡量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選取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或模式教學,把握好切入點。例如,必修一中“物質的量”的教學,這是學生進入高中接觸的一個新的物理量,由于比較抽象,學生普遍反映較難接受?;诖?,筆者采取了這樣的引入方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相同個數的Na2CO3、NaHCO3,放出的氣體一樣多?
相同質量的Na2CO3、NaHCO3,誰放出的氣體多?
學生回答: NaHCO3,它的式量小,質量相同時個數較多,所以放出的氣體多。物質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測量,用克、千克為單位描述;物質的個數很難描述,今天就學習一個新的物理量,來描述微粒個數,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物質的量。(引出新課)這樣學生接受“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就比較容易,水到渠成。
2.及時練習鞏固。學生認識了新概念以后,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利用教材上的練習幫助學生加以鞏固,并補充更多的針對性強的練習來加強學生的熟練度。例如:在學習了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后,筆者給學生補充了這些練習。
(1)1mol H2含——個H2,含——mol H,——個H。
(2)2mol Mg含——個Mg,含——個質子,——個電子。
(3)2mol Mg2+含——個Mg2+,含——個質子,——個電子。
(4)1mol HCl溶于水電離成個——H+,——個Cl- 等。
由于概念原理內容應用較廣,在日后的考試和練習中都不斷運用,學生會越來越熟練,“物質的量”這樣的概念在之后的應用中往往作為一種計算工具。
三、靈活運用教材,使教學工作更有效率
化學教材的活動探究欄目設置較多,一般是針對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設置的實驗探究。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靈活運用,真正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服務于教學。例如,在講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節(jié)“飲食中的有機化合物”中的乙醇時,筆者是這樣設計實施“乙醇的性質”這一活動探究的。
乙醇的化學性質
[實驗1]向試管里注入約2mL無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塊金屬鈉,觀察發(fā)生的現象,檢驗生成的氣體。
[實驗2]向試管里注入約2mL無水乙醇,取一根光潔的銅絲繞成螺旋狀,放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然后伸入無水乙醇中,反復幾次。觀察銅絲的變化并聞液體的氣味。
討論:以上實驗說明乙醇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教學中筆者把這一活動探究分成兩部分,在介紹完乙醇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后,把乙醇的燃燒作為其化學性質介紹,接著讓學生進行活動探究中的“實驗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然后把乙醇的燃燒和催化氧化都歸為乙醇的氧化反應。在詳細講解了這部分內容后,再讓學生探究“實驗一”來認識乙醇和鈉的反應,同時可補充水和鈉的反應,通過實驗現象的比較,學生可以了解到乙醇比水穩(wěn)定,逐步由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對乙醇的性質的把握更加深入、明確。
在這一節(jié)中這樣處理教材,豐富了乙醇氧化反應的內涵,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通過鈉分別和乙醇、水的反應,讓學生進一步實踐了利用觀察、實驗、分類、比較等方法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學生掌握起來更容易,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教學難點的突破宜循序漸進
在《化學反應原理》的教學過程中,第三章第三節(jié)“沉淀溶解平衡”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這一部分是新添加的內容,學生原有的認知即沉淀就是難溶的,這一宏觀認識在這一節(jié)中要向微觀轉變,要讓學生接受:在微觀世界里,難溶物在水中也會建立一種動態(tài)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學生要學會用溶度積常數來描述這一平衡的限度,這有很大的難度。針對這一難點,經過反復思考、實踐,以及和組內多位教師的研討,最終順利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利用教材中“觀察思考”中的實驗引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以碘化鉛的溶解平衡為例介紹了其平衡常數即溶度積常數以及注意事項。然后提出問題(以學生初中就熟悉的氯化銀為例):氯化銀是我們熟悉的沉淀,Ksp反映它的溶解能力,在25℃時,它能在水中溶解多少呢?請同學們先完成以下練習。
[學生練習]
(1)25℃時計算AgCl飽和溶液中Ag+的濃度。
(已知:25℃時,AgCl的Ksp=1.8×10-10mol2·L-2)
得出答案是C(Ag+)=1.3×10-5mol·L-1,可見AgCl在水中溶解能力非常弱。(從微觀到宏觀)
下面4人一組討論:
[交流研討]
(2)根據以上計算若C(Ag+)=1.3×10-6mol·L-1,
C(Cl-)=1.3×10-5mol·L-1會生成沉淀嗎?
學生會通過計算得出C(Ag+)×C(Cl-)
(3)在上述情況下,采取什么措施可以生成沉淀?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無論C(Ag+)、C(Cl-)是多少,只要C(Ag+)×C(Cl-)>Ksp就可產生沉淀,平衡右移;若C(Ag+)×C(Cl-) 三個小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給學生在宏觀和微觀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又幫助學生從定性到定量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為下一環(huán)節(jié)根據Q與Ksp的大小比較判斷沉淀溶解平衡移動的方向奠定基礎。 五、善于總結重要的知識規(guī)律 進入高三第一輪復習后,知識難度有所增加,幫助學生總結重要的知識規(guī)律,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提升做題速度。例如,復習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節(jié)“碳的多樣性”中“小蘇打的化學性質之一”: NaHCO3+Ca(OH)2=CaCO3+NaOH+H2O 少量NaHCO3 和Ca(OH)2反應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過量NaHCO3 和Ca(OH)2反應 這是本節(jié)的一個難點,學生在遇到此類反應方程式書寫時都非常頭疼。筆者在教學中給學生詳細地講述其反應原理后,給出了更多的練習,如:NaHCO3和Ba(OH)2、 Ba(HCO3)2和 NaOH、Ca(HCO3)2 和NaOH等,也有相應的兩個反應。學生在大量練習之后,可以總結出規(guī)律:總是價態(tài)低的金屬的化合物的計量數有1或2的變化。簡單的規(guī)律再結合其反應原理,這一難點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教學中,不但要教會學生理解知識原理,而且要幫助學生總結規(guī)律,教會學生如何更好地學習。 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深入地研究教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思考、探索,才能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教和學都成為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