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到教學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效性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學方法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引起了課堂教學的變革,但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變化,教學方式如何改進,其最終目的都必須指向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持續(xù)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怎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做到更加有效,應該引起語文老師們的反思。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恒主題。而一節(jié)四十分鐘的語文課中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能給學生多少有用的東西?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更有效,在每一節(jié)課時我都先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問題一,對于這節(jié)課學生感興趣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個道理很簡單,有了興趣當然聽得就會津津有味,也就會去主動學習??墒俏覀冇袝r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教學目標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如果學生不喜歡這節(jié)課,學生能主動學習愉快的接受嗎?
問題二、這節(jié)課我要讓學生學什么?教師是課堂上的引導者,在教學教程中發(fā)揮導向的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要給學生什么,讓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收獲什么?
問題三、課程結束學生都學到什么,要補充什么?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不能完全按照我們的預設實施。尤其是我們青年教師,對課堂的把握能力還不足,經常會在課堂教學中被學生的問題牽著走,一定會有很多的遺憾。
反思之后的我認為所謂的“有效”,應該是指在教師的教學之后,學生能夠獲得某些方面的進步或發(fā)展。我所說的“某些方面的進步或發(fā)展”,不光是說提高分數,應該說,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學習方法的改進、語文常識的積累、某些積極觀點的生成、靈感火花的閃現等等都應該算作是“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
從近年來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悟:
一、提高課堂有效性,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講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實,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源于教師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見人之所未見,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深入淺出,只有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游刃有余,講在點子上,一語道破。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教學。
比較扎實的獨立教學能力,比較獨立的教學個性特征,使得教師教學的自信心增強,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呈現出比較強烈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意向和行為。教師從自己的個性特征出發(fā),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學藝術的創(chuàng)新,會顯現出教學藝術的獨創(chuàng)性特色,使教學藝術進入個性化的階段。個性化反映的是教師自己的教學藝術與他人的不同,也意味著超越自己。教師在這一創(chuàng)造性教學階段的實踐過程,使自己的教學藝術創(chuàng)造進入了個性化的階段,自身教學藝術開始呈現出與他人的不同,意味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對周圍同事或以往經驗的超越。課堂上教師除了能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善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及其復雜的教學現象進行反思,并不斷形成自己獨立的思維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具備有效備課的能力。
語文教師備課時既要認真鉆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學生情況,力求制定出明確、具體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要以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精心安排教學過程,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編寫出切實可行的教案。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既減輕學生的過重學業(yè)負擔,又讓課堂充滿笑聲,充滿活力,學生懷著這種寬松愉悅的心情上課,何嘗課堂有效性不能提高?
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真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恰當地發(fā)揮主導作用,要努力提高“導”的藝術,從而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去啟發(fā)、點撥、設疑、解惑。課堂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改變習慣的、固定的課堂模式,采取班級集中授課、小組合作交流和個別輔導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模式,從而使課堂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一名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課堂教學勢必將呈現出形形色色的教學方式,只要對教學有益,都有可嘗試的價值。讓我們在躬身實踐中勤于總結,在反思探索中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學》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2]姜春景.讓學生為求知與探究而樂學語文[J].現代教育科學,2010(3),64-65
[3]許愛萍.師生攜手共創(chuàng)語文活力課堂[J].現代教育科學,2010(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