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論述中規(guī)中矩,以梳理沙龍在中國的引入與發(fā)展脈絡為起點,先后進入“曾樸的沙龍”、“邵洵美的花廳”、“林徽因的太太客廳”和“朱光潛的讀詩會”等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有代表性和話題性的新型空間,觀察“沙龍”、“都市”、“文人”與“文學”之間的關(guān)系。以純厚的思考力和寫作力呈現(xiàn)出20年間“沙龍”由新變老的演變脈絡,而得以帶出中國文學黃金的20年間文學與文人真實的生命狀態(tài)。
文學沙龍發(fā)源于十七世紀的法國上層社會,貴婦把家里的客廳變?yōu)樯缃粓鏊?,為小說家、戲劇家、畫家、評論家提供暢所欲言的場合。在那圖書不普及,各種宣傳工具也不發(fā)達的年代,具有很大的影響,是一個展現(xiàn)自己、擴大影響的極好舞臺。其中一些文人學士往往在沙龍里朗誦自己的新作。他們志趣相投,聚會一堂,一邊呷著飲料,欣賞典雅的音樂,一邊就共同感興趣的各種問題抱膝長談,無拘無束地在沙龍里傳播信息,制造輿論,從高談闊論中吸取富于智慧的語言,洞察人們的良知。
在中國,最有名的沙龍莫過于林徽因的客廳,匯集了京城最優(yōu)秀的學者,既有如金岳霖、錢端升、張熙若、陳岱孫等哲學家、政治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也有如沈從文這樣的作家、編輯家,更多的是像蕭乾、卞之琳這樣慕名而來的大學生。而女主人林徽因不只是一個穿針引線的美麗女子,更是富有學識、談吐幽默的知識分子,她敢于闡述自己的見解,具有比他人更高的洞察力、領(lǐng)悟力、包容力,因此成為沙龍的核心和靈魂。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不僅僅是一個物理意義上的建筑空間,也是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認同和交往空間,更是一個表征著文化權(quán)力和象征資本的文化空間。
在抗戰(zhàn)末期,傅雷家同樣有這樣一個交往的場所,最著名的參與者是錢鐘書、楊絳夫婦,在《記傅雷》里楊絳回憶道:“我們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樸素幽雅的客廳里各抒己見,也好比開開窗子,通通空氣,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悶苦惱?!?/p>
相比講座形式的文學沙龍,讀書會打破了作者、嘉賓、主持人、讀者的模式,而是在一個主持人的引領(lǐng)下,大家一起展開對一本書的討論,這本書并不限定于近期出版的新書。作者與讀者的關(guān)系是平等的,是可以各抒己見、相互交流的,為了維護這種交流的有效性,每個參與者都提前做好準備。由于空間的私人化,參與者不可能過多,通常是十來個人,這使得參與者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暢所欲言的氛圍下一個問題才能得到深入討論。
本書開篇梳理了沙龍進入中國的最初形態(tài),分辨它與傳統(tǒng)文人雅集、清談的關(guān)聯(lián)與差異,并梳理它的歷史脈絡。擇取“曾樸的沙龍”、“邵洵美的花廳”、“林徽因的太太客廳”、“朱光潛的讀詩會”等“沙龍”的起源和發(fā)展為切入點,借助空間的考察來研究現(xiàn)代中國某幾類知識分子的精神文化史,從知識分子的視野來觀察“沙龍”如何在中國興起、發(fā)展和衰落,以及它對都會文學、影射小說、中國現(xiàn)代散文乃至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