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樹泉在2015年12月22日《光明日報》撰文指出:語文教育固然不排斥培養(yǎng)詩人、作家,但不在于培養(yǎng)詩人、作家,而是要通過廣泛涉獵、博覽群書——既讀文學經(jīng)典,也讀文化經(jīng)典,包括歷史、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天文、地理、哲學、心理等方面的書,以便眼界大開,心胸大展,形成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在讀文化經(jīng)典時,我們格外重視歷史尤其反映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作品的閱讀。
經(jīng)典閱讀的意義在于使語文教學從“以本為本”的囚禁中解放出來。“讀什么”永遠比“怎么讀”重要,“讀好書”永遠是第一位的。但是“讀什么”比“怎么讀”重要,并不等于“怎么讀”不重要。當你讀的是一部好書、“讀什么”的問題已經(jīng)解決時,“怎么讀”就至關重要了,它關系到讀書的得失與成敗。
然而,習慣成自然。受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的影響,無論什么教學改革,都會被導向應試的既定軌道。面對一部經(jīng)典,不是沉浸其中,含英咀華,而是從頭至尾,拉網(wǎng)排查,遍尋知識點、命題點;全員行動、人人命題,并匯集成冊、建立題庫。一番折騰之后,許多名著名篇已不再是意義上的經(jīng)典,而是貼著“名著”標簽的命題材料;讀書也不再是讀書,而是尋找著知識點的訓練。名著的精神、靈魂早已遠遁,只剩下支離破碎、滿地狼藉的“知識垃圾”,完全背離了名著閱讀的初衷。這樣的讀書,無異于讓學生從這片題海跳進那片題海;從這一蝸角跳到那一蝸角;從左邊的牛角尖鉆出來之后,又鉆進右邊的牛角尖;卸下“教材”的枷鎖之后再戴上貼著“名著標簽”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