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瑤在2015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很多科學家都愿意用“快樂”來描述自身的生活。他們快樂的源泉是什么?大致歸納有三種:對未知領域的征服,對科學之美的執(zhí)著,對人文精神的追求。
科學家的快樂首先源自對真理的追求。從興趣出發(fā),當攻克難題和得出結(jié)果時,很多科研人員都有打通“任督二脈”般的暢快和欣喜。也正是這種快樂的心情,支撐了他們走向下一次研究。就像居里夫人所說,一位科學家不僅是技術(shù)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話故事一般??茖W家的快樂也源自對科學之美的執(zhí)著。在旁人眼里乏味復雜的數(shù)字、稀松平常的花草、渺小遙遠的衛(wèi)星,在他們看來,都有著精巧的美感和深厚的詩意。不止一位科學家提到,研究物理學的人從牛頓、愛因斯坦等人推算出的方程式中獲得了美感、莊嚴感和初窺宇宙的敬畏感??茖W家的快樂還源自對人文精神的追求。許多科學家有著極其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豐富的業(yè)余生活。比如,數(shù)學家吳文俊喜歡看戲劇,物理學家黃昆愛讀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自由多彩的文化生活,為科研人員帶來了輕松恬淡的心情,能夠緩解科研帶來的焦慮,還能幫助科學家迸發(fā)靈感的火花。
那些抱怨不快樂的科研工作者,大抵還是為名利所累,被世俗所驅(qū),為外物所惑。而那些對未知領域充滿探索欲望的人、那些對科學之美仍抱有執(zhí)著之心的人、那些對人文精神尚有追求的人,就像夢想家一樣,在事業(yè)的強烈吸引下,并不一味追求金錢和榮譽,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創(chuàng)造的榮耀和輝煌,最后由衷地發(fā)出快樂的感嘆。但愿更多的人不僅記住科學家的貢獻,更記住他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