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中,這樣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包含的基本內(nèi)涵和要素很多。但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從教學工作著手,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談以下幾點個人之見:
走進文本,深入解讀: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zhì)、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學生帶進教材,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首先我們是普通的讀者,放松心境欣賞美文,把文本讀透,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心境,做到胸中有書。 其次我們要以學生的身份進行文本解讀。我們以學生的思維,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讀了文本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受,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感到的疑惑,難點重點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能給學生啟發(fā)與引導等等。
再次我們還要從作者的角度進行文本的解讀。設身處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寫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抓住重點的詞語、句子或者段落。深深的鉆進文本,品味體會作者的情感,與其在心靈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解讀文本。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做好閱讀主體的能動作用,運用已有的對文本解讀的經(jīng)驗,跨越時空,引導學生與文本的主體——作者達成心靈的共識,形成思維的共鳴,讓我們課堂流動起來,更有生命力。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xiàn)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nèi)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這樣做,就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yǎng)。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文本,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范圍,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首先,在教學中,我們要上好學校開設的閱讀課。在閱讀課上,我們以教材配套的課外閱讀讀物為載體,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書邊思考”。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資料的搜集,延伸文本,豐富學生知道,提高語文素養(yǎng)。每一節(jié)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再次,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讀中積累語言,體會讀書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在上好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對自己所帶的班級,制定長期的課外閱讀的計劃,指導學生有效有序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yǎng)料。
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語文能力體現(xiàn)的載體。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可以通過語文時間活動來進行提升。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huán)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lián)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fā)現(xiàn)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