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版權評估這個領域在我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在實務界涉及電影版權的交易少之又少,因此,電影版權的評估發(fā)展緩慢。本文首先談論了電影版權評估的意義,然后主要探討了關于電影版權評估的標準指標,通過對各個詳細指標的分析與整合,試著建立起了一個評估指標的體系,并建立新的估值模型。
關鍵詞:電影版權 標準指標 體系建立 收益法模型
一、電影版權概述
版權屬于知識產權,電影版權則是影視作品版權中的一種類型,它是指電影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所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和人身權兩個方面。
在我國,對于電影作品版權的歸屬,在《著作權法》中有著明確規(guī)定:電影作品的版權由制片者享有,即制片單位所有。此外,電影作品的導演、編劇、攝影、作曲、作詞等人享有署名權,并有權按照合同從制片單位那里獲得報酬。同時,電影作品中的音樂、劇本等這些可單獨分離出來的部分,又可以由其作者單獨行使其著作權。
二、電影版權評估的意義
1、什么是電影版權評估
“電影版權評估”,是指知識產權的評估機構和人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及資產評估準則,根據特定評估目的,遵循評估原則,運用科學方法,對電影版權的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fā)表專業(yè)意見的行為和過程。
2、電影版權評估的意義
對電影版權進行價值評估最重要的意義是利于電影作品進行版權交易,電影版權評估的缺位使得版權交易的雙方受到損失,公平交易無法進行。另外,電影版權評估的意義還有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將有利于電影的制作方進行融資。在電影的籌備、制作、拍攝過程中,如果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制作方就需要進行融資貸款。在向銀行辦理抵押貸款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公認的評估標準,對電影的版權價值進行評估,那么將有利于制作方取得貸款。
另外,將有利于司法部門解決侵權的賠償問題。影視作品的侵權賠償一直是業(yè)界和司法部門難以合理解決的問題。即使贏得了官司,賠償的金額也通常無法真正彌補侵權行為對制作方所造成的損失。因此,對電影版權進行合理估值,對打擊侵權行為也有著重要作用。
三、電影版權評估標準指標體系的建立
電影版權的經濟價值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票房價值、其他發(fā)行窗口價值和周邊衍生產品價值。目前,在中國的電影市場環(huán)境下,電影作品的票房收入占到了電影作品整體收入的90%,在建立電影版權評估標準指標體系的時候,需要對票房收入有所側重。
電影版權評估時最為適用的是收益法,所以基于電影版權的收益預測是相當重要的。在預測收益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三類指標,即基本指標、市場指標與調整指標。
1、基本指標
基本指標是電影作品版權最重要的核心指標,這些指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的體現一個電影作品的核心價值,同時也是社會大眾對電影作品所最關注的地方。
(1)劇情
電影的劇情,指的是電影的情節(jié)走向和所要體現的寓意。消費者通常可以從電影的背景和預告片中了解到電影的大致劇情,并決定是否觀看這部電影。劇情將會對電影的票房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最為重要。
(2)演員
電影的演員陣容會對電影本身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主要演員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消費者對于演員的偏好會決定其對電影本身的喜好程度,從而影響到電影的整體票房。
(3)導演
導演對于電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在電影市場中,導演對票房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導演作為電影的核心,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影片的質量,必定會影響到消費者對電影的選擇。
(4)投資
投資額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一部電影的好壞,但是多數情況下,投資較大的電影往往在電影質量上更加有保證,會取得更大的票房收入。
2、市場指標
電影產業(yè)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消費者在觀影之前,對影片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因此,電影的營銷策略和同期電影市場狀況等外部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電影的票房,進而對電影的價值產生影響。
(1)市場營銷
電影的市場營銷通過廣告、活動、公關等方式對影片進行宣傳,提高電影在消費者中的知名度,提起消費者的興趣,促使更多的消費者觀看影片。因此,發(fā)行公司的營銷能力會直接影響到電影的票房。
(2)院線排擋
院線的排擋通常包括電影上映的周期長短,以及場次的數量和時間等。電影上映期間,各院線的排擋情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票房的好壞。院線排擋的越好,票房才越有保證。
(3)上映檔期
電影有著十分重要的社交性,消費者會借助觀看電影活動增進互相之間的情感,這甚至會比電影本身好看與否還要重要。因此,例如情人節(jié)檔、暑期檔等特殊檔期會提高電影的上座率,增加票房。
(4)同期電影
對于同期上映的電影,他們之間互為競爭者。在上映檔期和院線排擋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與同期電影的相對優(yōu)勢會決定一個電影的賣座程度。
(5)發(fā)行窗口
如果一個電影能夠在多個窗口進行發(fā)行,那就等同于電影版權同期的多次消費,會增加電影的總收入,并且可以分散風險。
(6)周邊產品
周邊衍生產品是對電影本身的增值,是結合其他產業(yè)進行的再生產。因此能帶來額外的收益。
3、調整指標
(1)制片公司規(guī)模
電影作品的質量與制片公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規(guī)模較大,資金雄厚的制片公司會相應的更有能力制作出好的電影作品,會更值得信賴。
(2)發(fā)行公司規(guī)模
電影的營銷效果、發(fā)行時機的選擇,以及院線排擋的情況,都是發(fā)行公司的整體實力的體現,這些都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電影的市場表現。
4、標準指標體系的建立
對上面列舉的各類指標做出整合,對不同類型指標賦予不同權重,運用打分法對各個指標進行打分,之后通過加權平均,得出所被評估電影的總得分。
見表1電影版權評估標準指標體系表。
四、電影版權評估的收益法模型
電影版權價值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票房價值、其他發(fā)行窗口價值和周邊價值(包括衍生品價值等)。其中,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電影版權的收益90%來源于票房的貢獻。
收益法模型如下:
電影上映期通常為15至30天,持續(xù)時間較短,在模型中,取電影在院線下線時的最終票房為票房價值。同理,取其他發(fā)行窗口收益的最終總價值為其他發(fā)行窗口價值。相比之下,電影周邊產品的所帶來的收益能夠持續(xù)的獲得,所以需要考慮周邊價值的收益期限。
參考文獻
[1]甘龍強.電影著作權[M].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2:141-142.
[2]石力.電影作品著作權芻議[J].上海法學研究,1992,(3):27-29.
[3]張俊浩.電影著作權初探[J].政法論壇,1987,(6):26-32.
[4]孟雨.論中國電影著作權的保護[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07(6):41-45.
作者簡介:
徐 陸 (1991—)男,漢族,北京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財政學專業(yè),研究方向:資產評估。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北京市 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