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能力是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開展自評自改、互評互改、師生共評等活動,發(fā)現(xiàn)不足,互相學習。筆者把合作學習方式運用到作文批改中,把作文批改的權利下放給學生,學生才是作文批改的主體,并以這個為筆者個人研究的小課題進行實施。
關鍵詞:作文評改;評改方式;互改作文
作為學生,學習語文,也許最痛苦的事情是“寫作文”;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改作文”。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該如何去引導指點學生,使他們養(yǎng)成這種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項目”。但是,學生如何參與作文的“互評互改”呢,這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因為往往一不小心就會讓互評互改流于形式,也讓學生體會不到修改作文的效果。本文通過自己的教學經歷,來簡單談談自己讓學生參與互評互改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評改的規(guī)則
(一)明確習作評改標準和要求。
在每一次的習作評改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定出評改的標準和要求,以求評改時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價。對于習作評改的標準,我分為兩大項,第一項是“常規(guī)要求”,這一項要求是每一次習作都必須要修改的內容,如修改錯別字、修改標點符號,習作是否字數充足、字面整潔、書寫工整、結構完整、符合題意,圈畫出好詞好句等;第二項是“本次習作要求”,這就根據每一次習作的不同要求而定,如寫場面的要求要用到“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寫人的作文要寫出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要求;寫事的習作就要求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
(二)統(tǒng)一評改符號
要讓學生自己評改作文,首先要讓學生掌握作文評改的標準和方法。因此,在首次進行互評互改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評改作文的標準和方法,統(tǒng)一、規(guī)范使用評改符號,如常用的:刪除號、改正符號、位置顛倒符號、增添符號……使學生在評改時有法可循,有規(guī)可依。
二、注重教師的示范作用
(一)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審題
教師在進行互評互改前,要讓學生仔細審題,點明主題。首先要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組織所需的素材,并整理出一篇文章的框架結構。學生知道了文章如何架構,才會清楚怎樣評。其次就是在每次互評互改之前,教師都必須在黑報上寫明本次互評互改的側重點、以及對本次文章的一些具體要求。
(二)教師要做示范性評改
示范性評改很重要,這直接影響到學生進行評改的結果。教師需通覽全班學生的作文,再選出一些有對比性的文章,選文章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一是文章的結構完整、主題明確、脈絡清晰、層次鮮明,在對文章整體把握的同時又兼具構思精妙、選取素材的角度新穎。最好能體現(xiàn)出寫作的梯度;二是選擇學生的文章為主,其他課外的優(yōu)秀作文為輔。這樣,讓文章的對比性更多元化,也能拓展學生的作文思路;三是所選的示范文章需在2篇以上,兼有優(yōu)秀文章和有典型病因的文章,能體現(xiàn)不同寫法為佳,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文章的基本寫法有一定的掌握;四是重點講述示范文章,然后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明確評改的具體要求。明確要求之后,教師用投影展示自己的評改結果,供學生借鑒、參考,并讓學生進行討論,總結得失。
三、結合學生的反應,不斷完善評改方式和方法
(一)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基于之前作文批改習慣都是“大包大攬”式,學生已經習慣修改是老師的事情,所以在嘗試學生“互評互改”的方法時,筆者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先組織學生認真閱讀評改規(guī)則,明確修改符號。這些基礎工作做好后,再由老師示范評改,在評改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及時提出,老師做適當引導,并及時解決問題。事實證明這是開頭是良好的,學生都能比較快速的進行一次簡單批閱。而且也表現(xiàn)出了較大的積極性,畢竟閱讀別人的文章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且能挑出錯誤的話那就更有意義了。
(二)分組合作,優(yōu)差互補
運用了“由易到難、由淺到深”評改計劃后,發(fā)現(xiàn)在提高學生評改作文積極性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優(yōu)秀的學生比較積極參與,而后進學生無法兼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把學生按良中差相結合的方式每四人分成一個小組,并選定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當組長,每組互評互改大約3—5本,根據評改能力還可以再次分配。每人閱讀一次,按照量化要求先進行圈注及寫評語,然后組內互相傳閱,給出自己的評語意見,如果對一篇文章意見相左,且差距較大,就提交出來,由老師一起參與評改,達成統(tǒng)一的意向后再給出分數和評語。最后,再由每個組推薦1—2篇組內認為優(yōu)秀的文章,先由組內小組給出評語,然后在全班進行宣讀講評,最后把佳作粘貼在班級美文欣賞區(qū),供大家欣賞閱讀。這樣的學生互評互改方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可以說是有一定的提高的,從而增加了學生對作文的積極性,也從側面提高了后進生的作文能力。對于老師來說,老師起到了一個組織和監(jiān)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真可謂“一舉多得”。
(三)互評互改相輔相成
每次小組進行評議完之后,把修改意見和評語寫在作文本上后,由小組成員還給本人后,給予一段時間讓這個學生進行修改,修改完后再拿回小組進行評改,因為一個小組也就評閱3—5本,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但是效率卻可以很高。這樣呢,直接讓小組進行一次評改和二次評改,可以有效落實“改”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從一定程度上讓那個比較懶惰的學生有動力做出修改。收集好這次作文后,迅速對每個小組的評改過程進行評價,做的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做的不好的組,提出修改意見,進行安撫和鼓勵。
組織學生開展作文互評互改活動,改變了以往“教師評學生看”的批改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生習作之間的交流,訓練了學生的評改能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作文評改的實效性。學生在文章修改過程中不斷修改、不斷學習,從而使他們的寫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時,教給學生互評互改的方法,“授人以漁”,讓他們學會互評互改,善于互評互改,在今后的學習中也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