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p>
關鍵詞:品德修養(yǎng);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彼训掠旁谑孜?,明確要求學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yǎng)?!靶杏锈帕Α?,才是學習文化。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文化,根本不是為了幾年后,從學校畢業(yè)時復述他背熟的東西……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yǎng)和美。”因此,語文教學應以成就思想、豐富心智、提高靈魂、鍛鑄人格為己任。語文教材,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如何將語文教育的養(yǎng)料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p>
一、師生教材,和諧共振
語文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是師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的過程。這里面存在著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材、學生與教材之間的矛盾,這三對矛盾是語文教學的內在動力。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要達到藝術境界,重要的是要合理地處理他們三者之間的矛盾,使之漸趨和諧,同處共振狀態(tài)。教師應該巧妙充分地利用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道德情操,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充分享受語言美;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思想美,進而體驗美,進入審美意境。
例如,杜甫《望岳》中描繪了泰山的勝奇曠闊畫面,詩中的山光、水色、流云、飛鳥無不包含著作者的主觀情感,迸發(fā)出一股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達的激情。為此,只要稍加點撥,讓學生反復吟誦,就自然而然的把他們帶進一個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們大飽眼福,獲得內心的愉悅,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起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和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樣在馬思聰委婉低沉的《思鄉(xiāng)曲》中,我?guī)ьI學生走進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通過品味其中飽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愁緒,去領會詩人渴望家園統(tǒng)一的赤子之情。
二、合時適度,因勢利導
語文教學德育滲透不是在教學中牽強附會地加上點德育知識,也不是情感的隨意暄瀉,更不是純粹的理論說教。教師既要捕捉最佳德育滲透時機,又要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度”。所以我們備課時要充分把握德育滲透內容上的“度”,要準確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與學生思想品德實際的切合“度”。
例如在講《愚公移山》一課時,有的同學提出這樣的疑問:“愚公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我首先贊揚了這個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接著以此為契機,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言,經過爭論,最后一致認識到:《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體現(xiàn)了一種改造自然、戰(zhàn)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而這個同學提出的“愚公搬家”體現(xiàn)了變通靈活的觀點,這種求異思維也是可取的。這樣的教學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新意識。又如,學習《馬說》一課時,在把握文章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讓他們討論:首先我問:“你是否想成為千里馬?”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接著,我又問:“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千里馬?”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發(fā)表著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問:“如果你無法成為千里馬,怎么辦?”同學們頓時陷入了沉默,接著是一陣交頭接耳。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起手,說:“雖然如此,也要面對現(xiàn)實,用自己最佳的狀態(tài),積極地學習生活?!彼脑捼A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雖然是個別同學的想法,但學生們畢竟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直接的思考,這些問題能引導他們如何更實際地面對生活。
三、移情感悟,寓教于練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币魄榕c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胡適先生也說:“情感者,文學之靈魂,如人之無魂,木偶而已?!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是情感調控的主導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現(xiàn)為對學生的移情感悟,對教學內容的移情感悟,對語文教學活動的移情感悟;而學生則是情感活動的主體,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現(xiàn)為對教師的移情感悟,對學習內容的移情感悟,對學習活動的移情感悟,對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在語文教學德育滲透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重點字詞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從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例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讓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钡某浞指形颍w會作者所抒發(fā)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Z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構思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是,構思與傳達的主題語文教師這“源頭”必須“活水”常流,也就是說,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去領略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美麗畫圖。當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自覺把教書和育人當做自己的高尚職責,把握時代跳動的脈博,深鉆教材,找準德育滲透的突破口,恰到好處地進行滲透。讓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是象油與水似的游離狀態(tài),截然分開,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難以分割。使學生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不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長進,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