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舊藏中的明代龍泉青瓷
(一)清宮舊藏與故宮文物
清宮舊藏是指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由明清兩代皇室所收藏的文物。
公元1406年,明永樂皇帝朱棣下詔將北平升為北京,次年在元代舊宮的基礎(chǔ)上,開始大規(guī)模營造新的宮殿。新宮修建歷14年,于公元1420年落成,稱紫禁城。大明皇宮由南京正式遷都北京。公元1644年,清人入關(guān),大明亡,清人仍以紫禁城為皇宮。紫禁城,按中國古代禮制,分前朝、后寢兩大布局構(gòu)成。前朝,即為皇帝生活和辦公之所,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再輔以文華、武英兩殿。后寢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等,稱為內(nèi)廷。明、清兩代,從永樂皇帝朱棣至末代皇帝溥儀,共有24位皇帝及其后妃居住在此。1911年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jié)束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14年,北洋政府將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的部分文物移來,在紫禁城內(nèi)成立古物陳列所。1924年,溥儀被逐出內(nèi)廷,紫禁城后半部分于1925年建成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皇宮,匯集和珍藏了從全國各地進貢來的各種歷史文化藝術(shù)精品和奇珍異寶,這些文物珍寶代表和見證著各個時代藝術(shù)家、工匠師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延續(xù)著中華文明的文脈香火。明、清兩代皇宮珍藏的文物,因改朝換代或因戰(zhàn)禍多有損失。其中最大的當(dāng)數(shù)清末英、法八國聯(lián)軍兩次入侵北京,橫燒劫掠,文物損失散佚不少。其次,溥儀居內(nèi)廷時,以賞賜、送禮等為名將文物盜出宮外,手下人亦效其尤,特別是1923年中正殿莫名大火,清宮文物再次遭到嚴(yán)重?fù)p失。
在故宮博物院籌備建立時,由“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對其所藏文物進行了清點,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六編28冊,計有文物117萬余件(套)。1947年底,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其文物同時亦歸故宮博物院收藏管理??谷諔?zhàn)爭期間,為保故宮文物不被日寇掠奪和戰(zhàn)火的毀滅,故宮博物院將部分文物裝箱13427箱南遷??谷諔?zhàn)爭勝利后,文物復(fù)又運回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所留南京文物2972箱被運往臺灣,50年代南京文物大部分運返北京,尚有2211箱至今仍存放在故宮博物院于南京建造的庫房中。
新中國成立后,于50至60年代,故宮博物院對北京本院的文物重新進行了清理核對,按新的觀念,把過去劃分“器物”和書畫類的才被編入文物的范疇,凡屬于清宮舊藏,均給予“故”字編號。1949年后,通過收購、調(diào)撥、交換和接受捐贈等渠道入藏之文物,予以“新”字編號。本文所介紹討論之龍泉青瓷均屬舊藏。
(二)清宮舊藏中的龍泉青瓷
北京故宮博物院趙聰月先生在《從故宮舊藏宋代龍泉青瓷解讀清代宮廷對龍泉窯的認(rèn)識》一文通過對故宮博物院舊藏龍泉窯的宋代藏品、《清宮陳設(shè)檔》、《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以及當(dāng)時進貢和呈獻龍泉窯器物的過程和文獻比對,對清宮舊藏中的宋代龍泉窯青瓷珍寶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①。
故宮舊藏南宋龍泉窯器物25件,器型包括爐、瓶、碗、盤、洗等多種形制,釉色多為粉青、梅子青色,溫潤淡雅。其中以爐為最多,共10件,按裝飾紋樣又分出戟三足爐、芙蓉三足爐、弦紋三足爐等;瓶的式樣包括琮式瓶、盤口瓶、貫耳瓶、鳳耳瓶、弦紋瓶、八方折角瓶等多種式樣;洗的形制有折沿洗、雙魚洗、菊瓣洗三種。故宮收藏的龍泉窯器物陳設(shè)于宮廷內(nèi)的多個宮殿內(nèi),以重華宮的翠云館為最多。
另據(jù)故宮博物院黃衛(wèi)文先生在《清宮舊藏明代龍泉窯青瓷研究》一文的介紹②。故宮博物院珍藏有傳承自前朝宮廷的清宮舊藏明代龍泉窯青瓷211件,它們是明初龍泉窯依朝廷定樣所制宮廷用瓷的珍貴遺存,其制作工藝和裝飾特征既有元代遺風(fēng),又與同時期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相似,反映了明初龍泉窯制瓷與大明宮廷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
清宮舊藏中的明代龍泉青瓷香爐鑒賞
(一)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明代龍泉青瓷香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傳至清宮舊藏明代龍泉青瓷共計211件。根據(jù)故宮博物院黃衛(wèi)文《清宮舊藏明代龍泉窯青瓷研究》所列:清宮舊藏明代龍泉窯青瓷原藏位置、器型分類統(tǒng)計表。清宮舊藏中明代龍泉青瓷香爐、香熏共計16件,其中香爐15件,香熏1件③。
明代龍泉青瓷香爐、香熏在清宮原藏陳設(shè)的位置如下:
古董房1只,古物所9只,頤和軒1只,坤寧宮1只,崇敬殿1只,盆庫1只,上書房1只,未定位置1只,太廟香熏1只。現(xiàn)將黃文中所舉例介紹的故宮博物院傳承自清宮舊藏中明代龍泉青瓷香爐輯錄如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龍泉窯刻劃八卦紋筒式三足爐(圖1),該爐陳設(shè)于坤寧宮。坤寧宮為紫禁城后三宮之一,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明代為皇后所居之正宮,清代為宮中祭神和皇帝大婚的洞房。
該爐高29、口徑20.5、足徑32.6厘米。器敞口,筒形腹,平底下承三獸足,里外施青綠色釉。外壁釉下刻劃花裝飾,腹中間剔地凸刻八卦紋。底心澀胎,中間有孔。此爐作為明代遺存的祭祀禮器,在道光十五年(1835)時仍陳設(shè)于坤寧宮東暖閣。
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明代龍泉窯青釉刻花繩耳三足爐(圖2),該爐陳設(shè)于重華宮。重華宮位于內(nèi)廷西六宮之北,原是明初所建之乾西五所的第二所,后為乾隆皇帝做皇子和結(jié)婚后的居所,乾隆登基后升級為宮。
此明代龍泉窯青釉刻花繩耳三足爐,高18.6、口徑24.5、足徑13厘米。爐折口出沿,短頸,鼓腹,平底,底承三柱足,口唇平沿之上裝雙繩耳為飾,通體施青綠釉。外壁釉下刻花為飾,頸部飾以回紋,腹飾折枝花卉紋。爐內(nèi)有澀圈一周,外底中心無釉。附清代配紫檀木爐蓋,帶白龍形爐頂提鈕。此爐道光十九年(1839)時仍陳設(shè)于重華宮正殿,至光緒二年(1876)時仍陳設(shè)于此,清末改陳至重華宮后院翠云館。
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藏明代龍泉窯青釉刻劃花幾何紋雙方立耳三足爐(圖3)。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成立于1914年2月,同年10月設(shè)于紫禁城外廷西路武英殿內(nèi)的展室正式對外開放,其展示和保存的文物為清代兩處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和沈陽奉天故宮的原藏文物。
此爐高18、口徑14.5、足徑7厘米。爐直口,深腹,平底,下承三柱形足,口唇平沿之上置對稱方形雙耳為飾。通體施淡青色釉,外壁飾幾何紋及如意紋,外底中間澀胎無釉。
北京故宮古物陳列所藏明代龍泉窯青釉刻花筒式三足爐(圖4),高17、口徑24.5、足距17厘米。爐敞口,深腹,平底,下承三蹄足。通體施青綠色釉,外壁飾刻花折枝花卉紋。爐內(nèi)底凸出,外底內(nèi)凹中空。
(二)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明代龍泉窯青瓷香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龍泉窯青瓷約四百余件,其中尤以明代作品為大宗。2009年5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呼應(yīng)中國大陸龍泉大窯楓洞巖明代宮窯遺址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同時也為明代官方用瓷制度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方向,特推出“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特展,并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特展專輯《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一書④。本次展覽,臺北故宮博物院共展出明代龍泉窯青瓷香爐14件,今將“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特展圖片及介紹輯錄如下:
明代龍泉窯青釉三足鼎式爐(圖5),高13、口徑14.5、底徑5.5厘米。斂口,平折沿,寬聳肩,短頸,腹圓下斂,三蹄足。肩部作馬蹄形環(huán)耳,銜接并立于口沿之上。底中央圓孔中空,下方突出環(huán)形圈足。內(nèi)底沾有三塊泥墊,外底緣及足端無釉。
明代龍泉窯青釉刻劃花紋鼎式爐(圖6),高11、口徑13.1、器寬13.5厘米,口沿平出,束頸,扁圓鼓腹,三扁圓柱狀足;口部立二半圓形繩紋耳。外壁以刻劃花為飾,頸作回紋,腹以凹痕分三等分,各刻劃一組纏枝花卉紋。釉色蔥綠清亮,三足端無釉,露胎色呈褐色,內(nèi)底殘一窯渣。器帶玉頂木蓋。
明代龍泉窯翠青花卉紋繩耳鼎式爐(圖7),口徑17.1、通高20.8厘米,盤口。束頸,寬圓肩,扁斂腹,平底,三扁圓柱狀足,口部立二半圓形繩紋耳,外壁刻劃花卉紋,頸作回紋,腹以凹痕將壁分為三等分,各刻劃一組纏枝紋,釉色青翠,三足端及外底中央無釉,露胎呈朱紅之色,器里色淺,遺三塊墊痕。
明代龍泉窯青釉繩耳三足鼎爐(圖8),高19.3、口徑14.5厘米。盤口,束頸,寬圓肩,扁斂腹,三圓柱狀矮足,口部立對稱半圓形繩紋耳。外壁以劃花為飾,頸作回紋,肩飾短花瓣,腹以凹痕將壁分三等分,各向足部劃一三角區(qū)塊,以卷草紋為邊,內(nèi)以細(xì)密錢紋錦為飾。釉色青綠蔥翠,滿釉,三足底無釉,露胎。
明龍泉窯刻劃花繩紋耳鼎式爐(圖9),通耳高25.1、口徑24.1厘米,盤口,束頸,折肩,扁圓鼓腹,下底置三扁圓柱足。口部立二半圓形繩紋立耳,外壁劃花,頸作卷草紋,肩部飾一道弦紋,腹壁作三組纏枝花卉紋。釉色蔥綠,釉下微具冰裂開片,三足底及外部底中央無釉,胎色呈朱色。
明龍泉窯翠青三足爐(圖10),高5.9、口徑11、底徑4.2厘米。爐身作如斂口洗,圓唇淺壁外鼓,近底處作凸弦紋一周。底部外加突出的餅狀底,三足外侈,足端滿釉,外底無釉,釉面開滿大小開片。
明代龍泉窯三足鬲式爐(圖11),高12、口徑14厘米。斜敞口,圓唇,頸束而下肩微斜,扁鼓腹,下接餅狀底,內(nèi)底有一圓形孔,三底足。釉色青綠,三足端無釉,露胎,呈褐色。
明代龍泉窯劃花樽式爐(圖12),高18、口徑26.2厘米,桶形器身,上寬下斂,口部折沿內(nèi)伸,三蹄足,外底中央貼餅狀凸底,內(nèi)外壁及足底滿釉,釉色青綠,釉層較薄,遍布細(xì)密開片,底足露胎呈朱褐色。此爐器型與英國戴維德基金會收藏刻有長篇款識,記為正德丁丑(1517)處州府麗水縣民陳鍔供奉寺廟的香爐相似。
明龍泉窯青釉八卦紋樽式爐(圖13),高10.8、口徑16.8厘米,桶形器身,上寬下斂,下壁貼三小蹄足,底部中央斜高起成環(huán)形底,中孔透空,露胎呈朱紅之色。口緣唇板內(nèi)伸,外壁上下各飾一道凸弦紋,腹中以八卦紋為飾。全器內(nèi)外及足底均施碧綠厚釉,僅內(nèi)外底中央無釉露胎,底圈留有墊燒痕跡。
明龍泉窯刻劃花番蓮八寶樽式爐(圖14),高15、口徑21.3厘米,桶形器身,口沿內(nèi)折,底置三蹄足。底部微凸,留有括釉澀圈,有墊燒痕跡。外壁作三層帶狀刻劃花為飾,分隔以雙弦紋線。上下緣各為如意卷云紋,中腹為纏枝番蓮紋,花朵上托以輪、螺、傘、蓋、花、罐、雙魚、盤紋等佛家八寶紋。原器帶有紫檀雕花爐蓋,爐頂為白玉臥獸鈕。
明龍泉窯八卦刻劃紋香爐(圖15),高19.8、口徑30.5、底徑25厘米,桶形器身,上寬下斂,下壁貼三小蹄足略外撇,足面印獸面紋,器底外凸,底留圓孔,底圈接底承重,三獸足懸空。外壁刻劃花地紋,上下緣以凸棱起線,腹中段刻八卦紋,地文以纏枝花為飾,釉色青綠,釉層凝厚,施滿釉,僅內(nèi)底無釉,底圈留有墊燒痕。
明龍泉窯簋式爐(圖16),高11.7、口徑19、足徑12.9厘米。小盤口,垂直深腹,近底處微圓;圈足,兩側(cè)置半環(huán)形耳,若獸形,并斜出尾尖。全器施青綠薄釉,釉面多開片,足端平削滿釉,內(nèi)外底中央刮釉露胎,色呈深褐。
注釋:
①《龍泉窯研究》,中國古陶瓷學(xué)會編《中國古陶瓷研究》,2011年故宮出版社出版。
②《龍泉窯研究》,中國古陶瓷學(xué)會編《中國古陶瓷研究》,2011年故宮出版社出版。
③《龍泉窯研究》,中國古陶瓷學(xué)會編《中國古陶瓷研究》,2011年故宮出版社出版。
④蔡玫芬主編,2009年5月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