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酷熱,難免令人心煩氣躁。然而在古代詩人畫家的筆下,炎炎夏日卻充滿了詩情畫意。如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宋代詩人蘇舜欽《夏意》:“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泵餍谥煺盎断木啊罚骸跋挠瓿踹^爽氣清,玉波蕩漾畫橋平。穿簾小燕雙雙好,泛水閑鷗個個輕?!钡鹊取9糯嫾乙捕嘤幸浴跋摹睘轭}的繪畫作品傳世,現(xiàn)在,就讓我們平心靜氣,在七月流火的酷暑季節(jié),認真品賞古畫“夏日圖”中的清涼與清雅。
明陸治《竹林長夏圖》(圖1)
《竹林長夏圖》,絹本設色,縱176厘米,橫75.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上款署:“竹林長夏。嘉靖庚子五月既望,包山子陸治制?!扁j“包山子”、“有竹居”白文印。嘉靖庚子為明嘉靖十九年(1540),陸治時年45歲,是其中年作品。
陸治(1496-1576),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叔平,因居包山,自號包山子。陸治以山水、花鳥見長,是文徴明的重要門人之一。其山水畫受宋元畫法及文徴明的影響,也吸取宋代院體和青綠山水之長。
《竹林長夏圖》描繪的是江南夏景。畫面右上方,奇峰聳立。峰下,數(shù)株青松,一片竹林,一條澗溪蜿蜒自竹林旁流過。一高士手持蓮花,靜坐于竹林中納涼消夏,旁有一小童烹茶相侍,境界顯得清曠幽靜。畫家用筆細勁精嚴,濃墨勾皴,淡墨輕染,山石樹枝層層勾勒,層次井然;人物雖涉筆不多,卻相當傳神;青綠設色明艷,秀麗清雅,是陸治青綠設色畫的代表作之一。整個畫面雖取豎直布局,但境界開闊,意境清朗,景物雖多,但主次分明,布置有序,“畫眼”人物悠然自得的神態(tài)與山石結構的幽險形成強烈的對比,可謂是在構圖及意境方面的精心之作。
明仇英《蕉陰結夏圖》(圖2)
《蕉陰結夏圖》,紙本設色,縱279.1厘米,橫99厘米,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明代畫家仇英晚年做客于著名鑒藏家項元汴處所作。他在項元汴家中見識了大批古代名畫,臨摹創(chuàng)作了大量精品,而此畫便是其中的—幅。畫幅中石頭上落款“仇英戲寫”,可見此畫為作者的即興之作。
仇英(約1498—1559),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他出身貧寒,曾當過漆工,后移居蘇州。他設色、水墨、白描無所不精,是明代中期難得的全能畫家,與沈周、文徴明和唐寅并稱為“明四家”。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尤長于臨摹,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赡苁怯捎诔鹩⒊錾砉そ?,社會地位低微之故,有關其生平的文獻記載很少,他的繪畫作品在“吳門四家”中的傳世量也是最少的。
仇英的這幅《蕉陰結夏圖》和其另一幅存世畫作《桐陰清話圖》是畫家一套四季景屏中僅存的夏、秋兩景。此圖描繪的是夏季庭園小景,這也是明代“吳門四家”繪畫中最為擅長的表現(xiàn)題材。圖中四圍峰石堆筑,峰石間點綴以翠竹和芭蕉林,微風輕拂,蕉、竹搖曳,得綠陰生動之致,使得夏日庭園的環(huán)境顯得格外幽靜清逸。畫面中心是一塊平坦的草地,一位高士團坐在草坪上,神情平和,悠然自得地正在撥阮彈奏;其對面的訪客,身旁置有一張古琴,正全神貫注地欣賞著主人的美妙優(yōu)雅樂聲,優(yōu)美的曲子深深地打動了攜琴而來彈曲會友的客人,他似乎完全沉浸在這悠揚美妙的樂曲中,仿佛忘記了一切;一旁侍奉的童兒,也被悅耳的樂聲所打動,放下手中的器物,側首視聽;畫面上三位人物的舉止神情刻畫得生動傳神。圖中陳設除了琴、書之外,尚有簡冊、字畫卷軸、尊彝之屬,借以反映兩位以樂會友者的身份和喜好,從而將這幅庭園小景人物畫描繪得格外自然清逸、生動典雅而頗具特色。
此畫充分展示了仇英既擅長設色又擅長白描的功力。在技法上他吸收了宋元人的特色,筆力剛健,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xiàn)不同的對象,運筆流暢、頓挫勁利,達到隨心所欲之境,如畫中太湖石瀟灑率意和墨竹工整清秀的筆法。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線條流暢,可謂神采飛動,如雅士、書童流暢的衣紋線條和細膩生動的神情。在設色上也是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具有文人畫的筆致墨韻。
清查士標《湖鄉(xiāng)清夏圖》(圖3)
《湖鄉(xiāng)清夏圖》,絹本設色,縱95厘米,橫51厘米,朵云軒藏品。右上款識:“湖鄉(xiāng)清夏,趙承旨筆意。庚午冬日仿于真州半山草堂,士標。”鈐“查二瞻”朱文方印?!案纭睘榭滴醵拍辏?690),查士標時年已七十六歲,屬其晚年作品。真州,即今江蘇儀徵縣?!摆w承旨”,即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趙孟頫,據(jù)作者題跋可知,此畫是其模仿趙孟頫畫風而作。
查士標(1615—1698),字二瞻,祖籍新安(今安徽休寧),流寓江蘇揚州。清初著名書畫家,與孫逸、汪之瑞、弘仁并稱“新安四家”。他的山水畫,筆墨疏簡,氣韻荒寒。
圖中坡陀丘陵間,草木蔥蘢;湖水綿延,荷葉田田;湖邊村落隱現(xiàn);三兩小橋,跨湖而建;近景有一臨湖搭建的草亭,一人獨坐其間,手搖蒲扇,悠閑地觀荷納涼,十分愜意。圖中山勢平緩,叢樹不高,湖面平靜,再加上淡褐與淺橙的素雅色調,鮮明地體現(xiàn)了作者“氣韻荒寒”的畫風。此情此景,給人一種閱盡千帆之后的平淡從容、溫和閑雅的美感,這也許正是作者晚年心態(tài)的真實反映。
元盛懋《溪山清夏圖》(圖4)
《溪山清夏圖》,絹本設色,縱204.5厘米,橫108.2厘米,元代畫家盛懋作品,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盛懋,字子昭,原籍臨安(今浙江杭州),寓居嘉善武塘鎮(zhèn)(今浙江嘉善縣魏塘鎮(zhèn)),與吳鎮(zhèn)為鄉(xiāng)鄰。其父擅畫,盛懋繼承家業(yè),山水、人物、花鳥俱精,稱譽當世,與吳鎮(zhèn)的墨竹、岳彥高的草書、章文茂的筆,共被譽為“武塘四絕”。他的山水畫多以叢山密林來表現(xiàn)江山勝景,少數(shù)作品描寫清溪洲渚中漁夫隱逸的生活環(huán)境。
畫面為遠山近嶺,集中刻畫自然景物。遠處崇山峻嶺間云霧繚繞;中部巨巖峭壁,突兀聳立;近景溪水環(huán)繞,岸邊筑有水閣亭榭,為可游可居之景。整幅構圖層次清晰,極富立體感。畫面上山石、樓閣、云霧、樹林乃至人物,皆多而密,無一處留白,給人一種濃郁渾厚的壯美氣勢。圖中水榭亭臺,或依山而建,或臨水而設,皆掩映于叢樹之中。圖中人物,或為士人交游,或為漁夫勞作,或在水榭納涼,或在小亭中品茶賦詩,或于山林漫步,神態(tài)逼真,呼之欲出。山間云霧環(huán)繞,直立的青松,與云霧、江水交相呼應,渺小的人物與弘大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
清雪莊《夏山消暑圖》(圖5)
《夏山消暑圖》,紙本設色,縱176厘米,橫53厘米,清代畫僧雪莊所繪,安徽省博物館藏。畫面左上方有作者行書自題五言絕句詩一首:“夏日尋消暑,開門見秀峰。冰桃無雪藕,總在硯田中。己卯歲,雪道人寫并題?!鳖}下加鈐:“黃山野人”四字朱文印及“雪莊名悟”四字白文方印各一枚。
雪莊,生卒年不詳,清初畫僧,主要生活于康熙年間。楚州(今江蘇淮安)人,晚年居安徽黃山。法名悟堂、道悟,號雪莊、黃山僧、黃山野人等。他居住黃山三十年,畫有上百幅黃山圖。其畫與弘仁齊名。
此圖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純以黃山真景為范本提煉入畫,不受程式約束。圖繪黃山諸峰如柱環(huán)列,幢幢疊加入云。山上草木蔥蘢,峰間飛瀑如練。山腰霧籠松巖,掩映亭橋。山下云海翻騰,洞壑如橋。棧道臨淵,溪流奔涌。峰頭奇樹佳木,近景云水互動。氣象迷茫,令人神往。圖中近景的數(shù)座草廬,雖空無一人,卻為深山野景增添了一絲人家煙火氣息。畫家以干筆淡線寫貌,牛毛細線排皴,表現(xiàn)山形。偶而赭石漬染,幾無水墨暈痕。松樹枝干的排列,于勾廓后焦筆畫鱗,不著一色,顯得清淡瘦冷。其他雜樹分別染以赭石、橘黃、朱紅系列暖色。作品既突現(xiàn)了黃山軒爽野逸的原始之趣,又有濃郁的裝飾風味。全圖氣氛協(xié)蘊,拙中見工,滯中見巧。線性豐富,別具一格。
元王蒙《夏山高隱圖》(圖6-1、6-2、6-3、6-4、6-5)
《夏山高隱圖》,元代畫家王蒙作品,絹本設色,縱149厘米,橫63.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右上自題:“夏山高隱,至正二十五年四月十七日,黃鶴山人王蒙為彥明征士畫于吳門之寓舍?!敝琳迥隇?365年,王蒙時年57歲,此時正是其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王蒙畫有大量以隱居為題材的作品,此幅極具代表性。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湖州(今浙江吳興)人。他是趙孟頫的外孫,山水畫受趙孟頫影響較深,又集董源、巨然諸家之長而自創(chuàng)風格。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松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與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合稱“元四家”。
《夏山高隱圖》代表了王蒙畫風成熟時期的典型風格,既模仿五代董源、巨然的山水畫風格,又自出新意。此圖以深遠和高遠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繪了山水美景。近景有房舍兩處:右側屋內,一高士手持羽扇踞坐榻上,旁有童子捧盤侍奉,屋外一童子正在調鶴,庭前草樹叢密,山溪流淌,橫臥溪上的小橋將兩處屋舍連接;左側屋內,女主人正在勞作,男主人則雙手捧盆,似乎要去取水,院中小狗靜臥,呈現(xiàn)出一派清幽祥和的意境。中部山路曲折,溪水潺潺,亭臺樓閣隱現(xiàn)于松陰林木之間。一著官服之人捧敕自山間小路而來,似征召高士的使者,抑或是奉敕祭山的官員。遠處山巒疊起,瀑布飛瀉,融入山下輕霧之中。畫面上山石層疊,林木蔥郁,屋宇掩映。隱士、書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邊、道上品茗、談天、汲水、行走,各行其事。整個畫面景物繁密,造型謹嚴,境界深邃而又開闊,有炎夏清涼之意。
明周臣《長夏山村圖》(圖7)
《長夏山村圖》,紙本設色,縱113.5厘米,橫59.2厘米,現(xiàn)收藏于上海博物館,左下角署款“東邨周臣寫”,系明代畫家周臣作品。
圖繪峰巒高聳、長松挺立、煙嵐浮動、水闊清幽之景。右上有唐寅題詩:“長夏山村詩興幽,趁涼多在碧泉頭。松陰滿地凝空翠,肯逐朱門褦襶流?!眱热菥o扣畫意,為此圖增色不少。圖中遠處險峰聳立,山腰處薄霧繚繞。峰下一處古色古香的院落,臨泉而建,周圍松林掩映。一文人憑欄凝望,觀山賞泉,消夏納涼。近景一狹窄短小的石板橋,鋪設在泉流上,與整幅畫作的大氣厚重風格相對立,顯得別具匠心。全圖布局平穩(wěn),筆墨技法謹嚴。畫面處處顯示出周臣作為職業(yè)畫家所具備的精湛筆墨造型技能,從中也可看出受唐寅、仇英畫風的影響。
清龔賢《夏山過雨圖》(圖8)
《夏山過雨圖》,絹本墨筆,縱142厘米,橫57厘米,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畫幅左上署款“武陵龔賢”,是清代金陵畫派領袖人物龔賢的作品。
龔賢(1619—1689),字半千,號野遺、柴丈人、半畝等。祖籍江蘇昆山,后遷居金陵(今江蘇南京)。龔賢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與當時許多東林、復社名流都有交往。后隱居不出,以賣畫為生。與同時活躍于金陵地區(qū)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并稱“金陵八家”。
龔賢的山水畫,既注重傳統(tǒng)筆墨,又精于師法造化,自成一格,自詡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后世將龔賢的繪畫分成兩種畫風:“白龔”、“黑龔”?!鞍彙保谟霉P用墨上較為簡略,只勾出山石林木的大體輪廓,較少皴染;“黑龔”,多用積墨,常濃墨涂抹多達數(shù)十層,而不見堆砌繁復之跡,呈現(xiàn)豐厚華滋,幽深雄渾之氣。他善用黑白對比的技法,前者濃密蒼茫,后者簡淡雅潔。他在《半千課徒畫說》中稱:“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p>
《夏山過雨圖》便屬于龔賢的“黑龔”代表作之一。此圖描繪了夏季山雨過后,草木蒼翠欲滴,山巒清凈如洗,山間云霧蒸騰,這樣一幅生機盎然的南方自然山林之景。圖中,叢林、山巒,經過多遍皴染,運筆渾厚,筆墨厚重,層次分明。尤其是蓊郁濃密的樹林,樹干卻留白,于樹木之間透出些許光亮;而層層暈染、豐厚華滋的山巒之間,又有蒸騰的霧氣散漫其間。此圖采用“平遠”構圖法,但畫家有意提高視線的角度,采取俯視角度進行處理,顯得視野開闊,尺幅之中,山河美景盡覽無疑。近景以濃密的樹林為主,一茅林屋舍于密林之間隱約可見,似是隱居山林高士之居所;中遠景山巒林立,其間煙霧朦朧,云蒸霞蔚,氣象深沉。此圖畫面雖然很“滿”,但畫家用云帶和白屋作為空白透氣,顯得“滿”而不塞,從整個畫面來說,很有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