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是教與學明顯發(fā)生轉折,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一個學年。為使學生作文起好步,教學中,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強化興趣引入、以趣激寫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次接觸作文的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剛起步時有一定的難度,易產生畏難心里。這時,教師就要采取多種手段,降低難度,激發(fā)興趣,引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如,剛開始接觸作文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描述一下自己或班級中一個同學的外貌,然后讓老師和同學一起猜猜是哪位同學,這樣做,既增加了班級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如何抓住人物外貌特點及按一定順序介紹人物,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強化口語訓練,以說導寫
說是寫的先導和基礎,人類口頭語言的發(fā)展總是先于書面語言,學生只有說得清楚才能寫得通達。實踐證明:以說導寫既是小學作文教學應該遵循的程序,也是作文教學的一條原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從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上來看,口語交際作為一項教學內容而貫穿于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始終,三年級學生由于具有了兩年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已具有初步說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說的方法與技巧。因此,三年級的起步作文,就要把學生從說引導到寫上來。把說和寫的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做到從說到寫,凡寫必說,說寫并重,相互促進。
如在三年級學生上第一堂作文課、寫第一篇作文時,我們這樣告訴學生:你們并不是今天才開始學寫作文的,其實你們早就開始寫作文了。你們一兩歲學說話就是學作文的開始,只不過說話是用嘴作文,我們今天的作文是用筆作文罷了。用筆作文,就是把你要說的話用筆寫出來,不會寫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問老師,這有什么可怕的呢?這樣一講,學生的畏難情緒一下就給打消了。接著,便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件新鮮有趣的事,每人說一件。此時,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看法,補充糾正不足,使其完整流暢。這樣做可使學生明白:“我口說我心,我筆寫我口”這便是作文。這樣一來學生一點也不覺得作文困難,從而輕松地跨越由說到寫這道“鴻溝”。
三、強化閱讀引領,以讀助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些話鮮明地道出了讀與寫的關系。教學實踐證明,要想使學生有豐富的寫作材料,有準確優(yōu)美的句子積累,有新穎的作文思路,就必須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內外閱讀。
首先,要引領學生學好教材,打牢雙基。小學語文課本中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均為學生學習寫作的優(yōu)秀范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多讀、多寫一些妙語佳句,學習課文的布局謀篇,這樣,“日積月累,方能生悟”。(葉圣陶語)
其次,要引導學生搞好課外閱讀?!耙匾暸囵B(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保ā墩Z文課程標準》)根據這一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三年級學生閱讀的書刊,開展好課外閱讀活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教給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興趣。在閱讀中培養(yǎng)他們認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把看到的、聽到的好詞,好句,好段記下來,并在習作中能夠靈活的加以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強化觀察指導,以看帶寫
作文是客觀世界在學生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觀察則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和起點,更是作文獲得感性認識和“積蓄”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保ā墩Z文課程標準》)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智慧從觀察天上和地下的實在東西而來。同時,觀察越多,學的知識越牢固?!蹦敲?,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其一,激發(fā)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三年級可先讓他們觀察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如小貓、小雞、小鳥……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顏色、形狀等;觀察它們的行動:行走,吃食等,從而引起其對觀察事物的興趣。
隨著年級的遞增和觀察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引導他們觀察那些容易產生興趣的對象的基礎上逐步擴大他們的觀察范圍,提高觀察的自覺性,培養(yǎng)善于觀察周圍事物的特征的能力。諸如觀察周圍的人,像爸爸、媽媽、小伙伴、同學的外貌特征;觀察自己的小玩具、鉛筆盒、小手帕的特點;觀察大自然,像日出日落、風、云、雨、雪等氣象;觀察樹木花草的長勢和隨季節(jié)變化的特征;觀察學生豐富的課余生活;觀察社會生活,進行參觀訪問,等等,等等,逐步引導學生把觀察的興趣轉移到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充分利用觀察所得上。
其二。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
低年級的學生無意性、情緒性表現很明顯。例如,讓他們觀察圖畫和事物的時候,他們常常離開觀察的目的,注意力轉移到次要的或者與觀察要求不相干的方面去,而且觀察常伴有隨意性,常常是東張西望、注意力極不穩(wěn)定。如果讓他們長時間地觀察一樣事物,則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教學時,在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后,教給常用的觀察方法尤為重要。如教給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由遠及近,從上到下,由前至后等);讓學生有重點,有主次地觀察,或者從整體入手,再具體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等等。學生掌握了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作時就能得心應手了。例如春天里我們指導學生寫校園里的花壇。在觀察前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花的知識,如形態(tài)、顏色,有哪些品種,它們的生長規(guī)律等。觀察時,教師指導學生先從整體入手進行觀察,觀察花壇的形狀、方位、大小等,然后再具體觀察各種花的特點。通過觀察指導,學生們在習作中把校內的大花壇寫得有聲有色,充滿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