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射雕三部曲”中以郭芙、黃蓉等女性為代表的情感生活,試圖揭示男權(quán)意識影響下的女性命運。黃蓉一個聰明無比而又頑皮無雙的人間精靈,也不得不服從社會的俗規(guī),她從清純走向庸俗,從童話走向現(xiàn)實,可見男權(quán)意識對其影響之深;郭芙,像芙蓉一樣清麗動人,也像芙蓉一樣浮于水面,但她卻是金庸作品中偶然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男權(quán)的女子,然而這個“特例”終于還是未能成為特例,她終未能逃脫自己的宿命。從她們的始于抗命,終于宿命的人生里,客觀認識中國男權(quán)觀念的形成不但有漫長的歷史過程也有它的多方面的,在當時很可能是合理的根據(jù),現(xiàn)在也還沒有完全失去它的產(chǎn)生與維持依據(jù),并且深刻體悟男權(quán)意識影響下的女性命運,誘啟現(xiàn)代女性走出男權(quán)意識的影響,活出真正意義上的自我。
關(guān)鍵詞:《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男權(quán)意識;女性命運
一、黃蓉:從清純走向庸俗,從童話走向現(xiàn)實
在《射雕英雄傳》里的小黃蓉,是一個聰明無比而又頑皮無雙的人間精靈。其母早亡,她從小就是跟著父親東邪黃藥師一起在桃花島上生活,遠離塵世,耳濡目染了東邪的性格脾氣和價值觀念,使得黃蓉的性格,七分邪氣中自有三分正,心思機敏,機智無雙,刁鉆活潑,古靈精怪。她是那么的智慧,又那么的古靈精怪,包括對愛情都是那么自由勇敢主動地去追求,完全不管世俗的眼光,也不顧封建的禮教束縛,擁有一顆對愛執(zhí)著到底的心。這大概就是太多人喜歡《射雕英雄傳》中的小黃蓉的原因吧。
說到黃蓉就不得不說一下郭靖了,金庸把郭靖置于民族斗爭之中去刻畫、描述,突出表現(xiàn)他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形象。在郭靖的心里,只有“為國為民”才能稱為大俠。這使郭靖成為最令讀者們欽佩的形象,郭靖的人格魅力代表的是傳統(tǒng)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是俠士的真正體現(xiàn),更加適應(yīng)了讀者們的閱讀心理,這形象是不容破壞的,一切其他人物的塑造都得為著他而服務(wù)。黃蓉作為郭靖的文化教員和人生導(dǎo)師,只是作為一種陪襯而出現(xiàn)的,分析的更明白一點,就是作為俠之大者的一種補充出現(xiàn)的,就像是不論看起來有多么輝煌的事物總會有他的陰暗面一樣。這一主體的存在,影響著周邊許多人物的言行,尤其是他的至親,妻子、兒女。
很多人都不喜歡《神雕俠侶》中的黃蓉,不是說她老了,不好看了,而是她的形象角色多了,復(fù)雜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份的變化,生活閱歷的增加和心智的更加成熟,一個人的性格的變化發(fā)展很重要的是一種勢所必然。首先,黃蓉由一個少女變成了讓人人景仰的郭夫人,她就必須遵守“夫唱婦隨”的傳統(tǒng)美德,和丈夫一起守御襄陽城,無論艱難與否,喜歡與否。再者是她作為一幫之主,也不得不遵從封建禮教,世俗俗規(guī),管理幫中事物。依照黃蓉以前的個性,她是絕不會自找苦吃的,這一切都只是她深愛著她的靖哥哥。她作為一個具有獨特性格魅力的女子,她心甘情愿的助丈夫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并為他生兒育女。正如賈寶玉所說,未婚的少女似珍珠,已婚的少婦似魚目,而做了母親的女人則似死魚之目。也因此她的形象從清純走向了庸俗,她從童話走向了現(xiàn)實。
作為一位聰明的妻子和母親,就必然承擔起保護丈夫和子女的義務(wù)。正因為這種義務(wù),使得她“背負”起多疑的個性。在對待丈夫義兄之子楊過時,初見面就覺得他“狡猾憊賴神情”。對楊過過分疑慮和排斥,她的“嫌隙”根源其實就是她要保護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少女時愛玩,結(jié)婚后成了家庭主婦,沒有什么胸懷大志,事事以丈夫為重,為兒女操心。然而這卻傷害了文中的主人公,拒絕了代表主體的聲音。
凡一切與之相違背的,在大多數(shù)人心目中都難以接受。因此,黃蓉的機智,不但沒有讓人更加喜歡她,反而使她走進了“智者慮”的苦澀境地。
二、郭芙:起落間的迷茫與執(zhí)著
郭芙,像芙蓉一樣清麗動人,也像芙蓉一樣浮于水面,徒有其表。如果說,傳統(tǒng)的男權(quán)意識的存在,男性中心的不自覺的籠罩,使得黃蓉的形象損害的話,那么,作為個體的郭芙,這種損害更是變本加厲。如果說,黃蓉是間接阻礙著楊過與社會融洽的人,那么郭芙就是起著直接的作用,她是作為男主人公楊過的對立者而存在的。郭芙,她有著得天獨厚的家庭優(yōu)勢,外公是武林奇人東邪黃藥師,父親郭靖又是人人景仰的儒家大俠,母親黃蓉則是天下第一幫丐幫的幫主,她驕傲自豪,也是理所當然的。所謂龍生龍,風生風,可是金庸卻別出心裁,郭芙外表繼承了父母的優(yōu)點,“臉色嬌紅,秀眉微蹙。確是個絕美姑娘,比之陸無雙、完顏萍、耶律燕還都美上三分?!眱?nèi)在卻像父親郭靖那樣遲鈍愚拙,像母親一樣任性妄為,可以說,這也是金庸對樸實寬厚的郭靖和聰明伶俐的黃蓉的一種諷刺吧。
其實就郭芙本人而言,除了她比較魯莽,心高氣傲外,她還是一個十分單純、率真的女孩,她沒有別人那么狡猾,思想不會拐彎,說話又直,自詡家庭出身好,又是黃蓉的第一個女兒,充滿著優(yōu)越感的她,從小黃蓉百般縱容,溺愛無度,放任自流,郭靖每次看不過眼了,管教起來都只是虎頭蛇尾,空有雷聲,雷聲大雨點小,以致養(yǎng)成了郭芙驕縱異常,有恃無恐,變本加厲的千金大小姐脾氣,也因此她的武功始終在二三流之間,無巧智,又無恒心。在戀愛方面也是如此,武氏兄弟從小和她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對她又是百依百順,情根深種,而郭芙面對兩人又平分情愛,難以取舍。武敦儒雖非儒雅,卻也沉穩(wěn)敦厚;而武修文雖非文秀,倒也活潑伶俐,無論她選擇誰,都令另一個為難,而且同時愛上兩個人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痛苦的事情。社會對“一女愛多男”的情況是十分不容許的,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一女愛多男的情況是很少的,而一男愛多女的情況卻是普遍之極,這樣郭芙的感情是被封建社會排斥的,多數(shù)人寧愿認可程英、陸無雙毫無道理的守活寡的癡情,也不愿原諒郭芙的“不專”、“三心二意”的選擇,男子拈花惹草,女子反倒樂于接受,楊過“雖對小龍女一往情深,從無他念,但許多少女見他往往不由自主的為之傾心。郭芙不是主角,她卻給男主人公造成了巨大的命運錯位,是讀者所不能接受的,她對愛情的選擇即使是自由的,也只是在忠實于男性之下的自由,她的愛一向是情不自禁、身不由己的,甚至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她之于武氏兄弟,只是一場超出本能的荒唐的青春情夢;她之于耶律齊,也只是處于一種不明所以的戀父情結(jié)(耶律齊行事作風頗像郭靖),也許期間亦有愛情;看到這里不禁讓人有種凄涼之感,她最終還是抗拒不了自己的宿命。
郭芙是金庸作品中偶然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男權(quán)意識的女子,她有反抗,有對立,雖然不那么完美,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完全的自我。然而她最終對楊過態(tài)度的明晰,導(dǎo)致了她反抗的失敗,她失敗了。
三、未能逃脫的宿命
在金庸小說中很多女子都是先愛上自己心儀的男子,然后“癡狂”,像李莫愁、周芷若、何紅藥等,她們都是作品中的隱形力量,是改變男主人公命運的一顆棋子。黃蓉,一個半似天界仙女,半似地界妖邪的人間精靈,也不得不服從社會的俗規(guī),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楊過和小龍女的婚事,試想如果是當年的黃蓉,她會反對嗎?她不但不會反對,反而會促成呢,可是隨著她的身份變成郭夫人、黃幫主時,她就徹底從清純走向了庸俗,從童話走向了現(xiàn)實,可見男權(quán)意識對其影響之深之廣,不可謂不令人觸目驚心;郭芙,本是獨立于男權(quán)意識之外的,她從一開始就沒有表現(xiàn)出對男主人公的愛,她一直站在高高的地位,與楊過形成對立,她是那么的任性自我,但是金庸最后卻給了她一個“補救”的機會,正是這個“補救”的機會,使得這個特例,終于還是未能稱為特例。黃蓉和郭芙母女的悲劇真正應(yīng)驗了那句“始于抗命,終于宿命”的話,她們的“抗命”也是一種不自覺的抗命。說了這么多,雖然暫時郭芙獲得了解放,但她永遠得不到全面的自我解放,因為幾千年來男權(quán)主義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深入人心,男權(quán)意識的統(tǒng)治和奴役直接導(dǎo)致了女性自主意識的起落和泯滅。金庸也不例外,他在他的作品中不自覺的就流露出大男子主義。但是隨著人道主義思潮的擴展與深化,男女平等成為了通向婦女解放所必須超越的站牌,女性自主意識的重新喚起和發(fā)揚,希望成為一種強大的呼聲。
參考文獻:
[1]陳墨.金庸小說論[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4.
[2]宋偉杰.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沖動-金庸小說再解[M].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