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指出“語文課有一項特定的、無可推托的責任,就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進行種種計劃的閱讀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比較高的閱讀能力”。因此,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所肩負的責任重大,課堂應是放飛師生思想的天堂,每節(jié)獨具匠心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最好的過程。多年來,筆者一直擔任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本文結合自己平時的做法,談幾點淺薄的認識:
課堂提問要啟迪思維,順勢而為
當學生的思維處于停滯不前時,教師隨機拋出一個新穎別致的問題,可以很好地開啟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之旅,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jù)學情巧妙地提問,讓學生大腦一直處于主動運轉狀態(tài),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別》一課的第四自然段是這樣描寫的“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段落最后以一個省略號讓人余音繞梁,因此圍繞這個省略號筆者做足了文章: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一自然段,并適時配樂引讀,充分渲染氣氛,學生讀的津津樂道,如癡如醉。筆者便順勢利導提問“同學們,結尾的省略號可謂是余味未盡呀,你從這個省略號還讀出了什么?”學生們暢所欲言,而且回答內容超乎預料,非常得體:“在這久久的凝視中,相信李白的內心會像這江水一樣波瀾起伏”“看著這波瀾壯闊的長江水,他又會回想起和孟兄同榻共枕、暢所欲言的美好畫面”……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后面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做到了功到自然成,同時為學生學習和使用標點符號打下了認知基礎。
課前搜集資料,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前筆者總會根據(jù)高年級閱讀要求結合每課教學內容,設計出一兩個問題進行課前資料搜集,以拓展學生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教授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時,根據(jù)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課前布置學生搜集紅軍“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兩場戰(zhàn)役的資料。當學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時,這里的“暖”和“寒”字,是理解上的難點,這兩個字分別包含著兩層含義,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這段歷史較為陌生,為此,講到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筆者讓多名學生充分交流課前資料,當他們對這兩場戰(zhàn)役有了一定認識,并耳熟能詳時,順水拋出“這‘暖’字僅僅是水把山崖拍暖了嗎,這‘寒’字僅僅是鐵索令人生寒嗎?”當學生思想碰撞到一定程度時,就擦出了智慧的火花,這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關鍵是學生這種自主體驗閱讀教學的過程,其樂趣和收獲不言而喻,同時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在悄然形成。
培養(yǎng)語感,讀聽是基礎和關鍵
語感專家王尚文這樣說“培養(yǎng)高品位的語感是語文課的最根本之處”“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可以看出讀書的重要性。教師應放心讓學生讀書,并指導學生讀好書,使學生“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當然指導學生讀書要有的放矢,體現(xiàn)層次性,引領學生層層深入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初讀有初讀的要求,高年級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了解大體意思皆可,這一環(huán)節(jié)一定讓學生放開聲音讀,培養(yǎng)初步語感,拉近與文本的距離,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好情感鋪墊;而精讀時則要抓住重點詞句反復斟酌、深刻理解其內涵,為了悟其情,教師要順勢創(chuàng)設情境,有時為了營造這種朗讀的氛圍,筆者也會參與其中,當學生的朗讀興致一觸即發(fā),那文本深藏的含義也就逐漸顯現(xiàn)出來。所以課堂上教師盡量要精講,以讀促悟,課堂上要能聽到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還原語文課其本色,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也是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好習慣。
養(yǎng)成梳理歸納知識的習慣
作為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筆者一直倡導“不動筆墨不讀書”,積極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讀書時,總是引導學生們對一些有濃重色彩的詞語和句子,用鉛筆圈圈點點,隨時把自己的感受用幾個字、幾句話寫在書的旁邊,并拿出一定時間讓同位之間、小組之間,乃至全班之間進行交流。慢慢地學生就學會了做批注,學句段。當然這種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每次閱讀教學的板書設計,筆者都會把精華呈現(xiàn)給學生,使板書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臨近下課時,讓學生結合板書,整理一些重點知識,并記錄到課堂記錄本上,養(yǎng)成梳理歸納的好習慣。
總之,只有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才會真正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閱讀教學才會真正開花結果。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筆者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在不斷探索和研究中來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筆者會傾盡自己畢生精力,為教育事業(yè)增光添彩,做學生的引路人,做教育的有心人。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午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