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精神和月亮的精神
儒家的智慧,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太陽的精神。太陽,無論日出還是日落,無論朝陽還是夕陽,都是那樣燦爛輝煌,太陽每天都是新鮮的。因此先哲要求我們“日日新,又日新”,讓生活每天都有新氣象。我們來看《易經(jīng)》,頭一卦就是乾卦,乾卦就象征著太陽、運動、生長、活力、剛強等。這都是儒家智慧的特征,都是以儒做人的要求。
但是儒家的智慧之外,還需要道家的智慧,太陽的精神之外又需要月亮的精神,就好像《易經(jīng)》在乾卦之外還需要有坤卦,男人之外還要有女人,缺了哪一方都不會有人類,都不會有世界。月亮的精神就是道家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樂,韜光養(yǎng)晦,柔弱勝剛強,不為天下先,無為無不為,道是無情卻有情……多少人生智慧蘊藏在道家不露聲色的謙卑中!這種不露聲色的謙卑,就像無聲地呵護大地的月光。你看那月光,多么溫柔,多么謙虛,但是月亮可是個大藝術家,她轉瞬之間就替我們變換了世界,丑的變成了美的。因此,少男少女們都喜歡在月光的滋潤下談戀愛,戀愛中的情侶許多親昵地表示只能在朦朧月光的掩護下進行。當然,今天后現(xiàn)代了,許多月光下的事都可以轉移了。
日月交輝,儒道互補,是中國的一大智慧。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補充,就像太陽和月亮交替運行,就像乾坤一體,陰陽互攝,剛柔相濟,虛實相生。儒家風骨和道家氣象,入世和出世,有為和無為,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悲歌慷慨和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闕,那樣奇妙地相得益彰,組成了中國智慧既空靈又豐實的壯觀畫面。
儒和道的共同訴求
儒道兩家可以互補,是因為它們在立場的差異和觀點的對立之外,還有著共同的追求。例如老子講“反者道之動”,儒家《易傳》講的“復”也是這個道理:“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日盈則仄,月盈則食”,正所謂“無往不復,天地際也”。此外,儒道兩家都重視中庸,都既反對不足,更反對過分,強調“勿太過”,講究“度”的智慧,追求恰到好處的境界。
因此,儒道兩家盡管是雙峰并峙,二水分流,但正像《易傳》所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兩家最后還是匯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一條大河,共同滋潤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園地。
道家和道教
談到道家,有人一定會想到道教,想到張?zhí)鞄煛⑷嫫咦?、八仙過海、白云觀、武當山。那么,道家和道教是什么關系?
首先要指出,道家和道教具有密切聯(lián)系,甚至可以說,沒有道家就沒有道教。道家的主要代表老子后來成了道教的教主,是三清之一,也就是太清道德天尊。更重要的是,老子和道家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莊子,為道教提供了理論基礎。老子《道德經(jīng)》在道教這里被稱為《道德真經(jīng)》,《莊子》一書在道教這里被稱為《南華真經(jīng)》(唐玄宗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一書被道教稱為《南華真經(jīng)》)。
但是道家和道教也有重大區(qū)別。簡單地說,道家是一種哲學,道教是一種宗教。按馮友蘭先生的看法,“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叫人反乎自然。”
馮先生的理由是,道家無論老子還是莊子,都認為有生有死是自然過程,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應當平靜地順應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追求長生不老,這顯然反自然。
當然,道教中人肯定不同意馮先生的看法,在他們看來,道教的長生術不是反自然,而恰好是挖掘自然潛力,融入自然,追求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怎樣看道教的長生術
說到道教,很多人確乎立刻就想到煉丹服藥、吐故納新、導引辟谷,多少天不吃飯,長生不老……
道教確乎以延年益壽、長生不死為愿景,例如道教重要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的主題就是討論如何長生不死,認為:“三萬六千天地之間,壽最為善”。
這是明確地將健康長壽立為人生的最高目標。
還有的道教經(jīng)典說:“上德者神仙,中德者倍壽,下德者增年不橫夭也”。這是說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仙,中等境界是長壽,最低境界也是樂享天年避免夭折。這個養(yǎng)生理論典型地體現(xiàn)了道教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所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性格,入世的、人間的價值取向。
道教講養(yǎng)生,目的在于延年益壽乃至成仙不死,這對于生命有限并且只能活一次的人類,自然具有無比巨大的誘惑力,但是,其中的糟粕也毋庸諱言。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皇帝為了追求長壽甚至成仙熱衷于服食道士煉的丹藥,結果既沒有長壽,更沒有成仙,很多皇帝卻反而喪了命。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和清朝的雍正皇帝,這兩位最殘暴又最精明的皇帝,都是吃丹藥吃死的。唐朝的皇帝格外崇信道教,結果一朝之內竟然有六位皇帝中毒送命,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唐太宗。
我們這里說的“以道養(yǎng)生”,主要不是道教的長壽理論和實踐,更不是追求荒誕不經(jīng)的長生不老,而是道家闡釋的一種人生智慧、文化價值。
儒道生命觀的比較
比較一下儒道兩家的生命觀,可以看出這兩家的人生訴求有著鮮明的差異。道家講養(yǎng)生,甚至講生命至上,這和儒家就大不一樣。例如儒家講殺生成仁,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孟子更說“舍生取義”“雖千萬人,吾往矣”,真理在手,前面即便有千軍萬馬,我也要勇往直前。真的是境界崇高,令人敬仰。但是道家就從來不講這些東西。老子講“長生久視”“功成、名遂、身退” “柔弱勝剛強”,莊子講“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
什么意思?做好事不要太高調,搞得誰都知道你,也就誰都惦記你。亂來點兒也要注意分寸,不要違法亂紀,讓警察找上門來。這樣你才能夠保證安全,得享天年。莊子還講“終身不仕,以快吾志”,一輩子不做官,只求滿足自己的精神志向,功名利祿都是摧殘生命的垃圾,徹底地拋棄這些垃圾,就能“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和天地同壽,和日月齊光,和萬物融為一體,這就是后來說的神仙了。
總之,道家從一開始就珍視生命,主張一種自然的養(yǎng)生的人生觀,認為這樣也才有社會和諧,天下大治。例如道家早期思想家楊朱指出:“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p>
后來儒家的孟子曾指責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是“無君”,是“禽獸”,但楊朱的意思是大家都愛惜自己的身體,不為外物所誘惑,大家才都能活得好;大家都不去“利天下”,也就不會產(chǎn)生種種紛爭沖突,才真的實現(xiàn)天下太平。
后來道家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和莊子都發(fā)展和深化了早期道家楊朱等人的思想,崇尚自然,珍愛生命,摒絕物欲,反抗異化,成了道家的一條紅線。因此說“以道養(yǎng)生”。
儒家孔孟并稱,道家老莊并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