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省級培訓的互動過程中,一位教師向我提問:“現(xiàn)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作為教師,我們該怎么辦?”
這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但在即興狀態(tài)下難以做出圓滿的回答,我只能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歷做了一個簡要的回應:“作為教師,我們固然可以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去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情懷。不過,結(jié)合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我以為有一個十分容易的做法不應該忽視,那就是等待。年輕時,我很少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厭煩他們的嘮叨,漠視他們的辛苦。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親子之間的感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間第一情’,因此,對父母也就越來越好,最終成了他們晚年的依靠。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對于孩子甚至當代年輕人感恩之心缺失的問題,不應該硬性灌輸,不應該操之過急?!?/p>
前來接我的老鄉(xiāng)小沈在會議室外聽到了上面的這段對話,上車后,他表示認同我的觀點,并和我說起了多年前在自家門前的小河里釣烏魚、戳烏魚的故事。
春夏時節(jié),河里時常會出現(xiàn)烏魚的身影。烏魚不同于鰱魚,它一般在深水處甚至淤泥中躲藏。這個時節(jié)之所以冒險現(xiàn)身,只因為它要保護自己脆弱的小魚仔。人們利用烏魚的這個心理,想到了一種引誘它上鉤的辦法:在一個大鐵鉤上系上一只小青蛙,借助粗竹竿和尼龍線的力量,讓鐵鉤連同小青蛙在烏魚仔群中“跳動”。烏魚發(fā)現(xiàn)小青蛙,立馬會發(fā)了瘋似的撲過來,一口將其咬住并生吞進肚。釣魚人乘機起竿,兇猛的烏魚就這樣被釣起。
雖然我沒有釣過烏魚,但小沈所講的這些我都聽說過。正覺得他所講的內(nèi)容缺乏新意的時候,小沈又開始了他的講述:“一次,我用鋼叉戳到了一條烏魚,由于角度力度有問題,沒能將其戳上岸,但也使它身負重傷。原以為,烏魚會逃之夭夭,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它又在一群烏魚仔的下方出現(xiàn)了。雖然潛得略微深了些,但透過清澈的河水,還是能看見它的身影,甚至能看到它身上皮開肉綻的傷痕。當時,我完全沉浸在戳魚的興奮中,沒有對烏魚的出現(xiàn)在意過多。直到兒子出生之后,我才有了一種新的感悟?!?/p>
“什么感悟啊?說來聽聽?!?/p>
“當我抱著兒子逗樂哼唱,享受著做父親的這份快樂時,突然想起了多年前被我戳傷的那條烏魚。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真正領(lǐng)悟了烏魚的護子情深和護子心切,對自己當年的殘忍行為也有了一份隱隱的自責。”
“好深切的感悟!”我給小沈點了個贊。
和小沈之間的對話,原本就是一種閑聊。沒想到他的故事,竟然很好地佐證了我在即興回答問題時所亮出的觀點,同時,也讓我對原先的觀點產(chǎn)生了補充和完善的靈感:感恩教育既需要等待,也需要喚醒。這種喚醒,既可以是自我喚醒,也可以是他人喚醒;既可以是一次經(jīng)歷、一次事件,也可以是一次閱讀、一次回眸。
(作者為蘇州市高新區(qū)實驗初級中學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