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體閱讀是根據(jù)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學生特點制定的一個教學項目。自育式學習則是常州市初中語文張五芳名師工作室提出的教育理念。這兩者交織為一體,會達到怎樣的教學與育人效果?我們就此展開了實踐研究。
關鍵詞
立體閱讀 自育 語文 初中
我們發(fā)現(xiàn),立體閱讀的邏輯起點是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的尊嚴感與敬畏感,豐富性、差異性、多元化、選擇性理應成為立體閱讀的必然追求。立體閱讀的邏輯終點為怡養(yǎng)語用個性、陶冶和順人格、提升理解文本的能力。這些都成為我們在自育式學習中要具體落實的問題。為此,我們帶領學生在立體閱讀的過程中,展開自育三部曲的歷練。
一、鋪開閱讀視窗的廣度
1.從標題切入。
標題是學生閱讀興趣的聚焦點,所有的疑惑都會以標題為圓心而發(fā)散。當學生看到“甜甜的泥土”這樣的標題時,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為什么泥土是甜甜的,結果發(fā)現(xiàn)是奶糖融化在了泥土里。繼而我們又發(fā)現(xiàn)文章是圍繞著奶糖展開的,沿著“送糖——分糖——埋糖——挖糖——融糖”這一線索向前推進,這樣,文章便在標題的切入下自然地被抽絲剝繭,脈絡清晰起來。學生也可順著這樣的標題解讀法,舉一反三,自我解讀新的文本。
2.從文體切入。
在主題單元教學的模式下,文章的文體性似乎在慢慢地削弱。殊不知,文體是文章身份的標志,從文體出發(fā),往往基本的要素都盡在囊中。比如,記敘文有六要素,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圈畫出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jīng)過、結果,便能快速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吹秸f明文,我們可以到文章當中尋找說明對象、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而議論文則是從其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挖掘開去。
3.從作者切入。
在文學史上,不同作家的作品在文風、趣味、情調(diào)、境界上往往迥然不同。學習八年級上冊的《幽徑悲劇》,先從作者季羨林入手,再去感受文章當中作者對真善美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他那具有古典美的語言魅力,這樣便可以深入淺出,對于《幽徑悲劇》的豐盈內(nèi)涵的解讀就相對輕松了一些。
二、織就閱讀方式的密度
1.精段欣賞。
交流合作是精段欣賞的較好方式,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不僅集思廣益,也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同時,學生采用自主批注的方式,也有效地鍛煉了他們獨立思考與反觀自己閱讀歷程的能力。在《老山界》一文中,夜晚的景色格外迷人,從視覺和聽覺等角度去感受老山界的莊嚴、奇?zhèn)ズ鸵沟募澎o,解讀通過景色塑造紅軍戰(zhàn)士頑強意志和樂觀精神的形象的作用。
2.名段誦讀。
用形象化的口語表達文學的思想感情,這是朗讀的真諦。上課后,我們要留給學生大量的大聲朗讀的時間,讓他們借助朗讀體會語言文字之妙,感悟謀篇布局之巧,體驗思想感情之深。同時,借助誦讀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理解的深度。你點評我讀,我分析你讀,在讀中互相提高,在讀中加深理解。不同的文學樣式有不同的誦讀方法,不同的聲音帶來不同的色彩。有聲的世界總比單調(diào)的文字要精彩?!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朗讀與理解的關系。
3.藝術融合。
改編蒲松齡的《狼》,用課本劇的形式演繹狼的貪婪和屠夫的機智;唱響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用音樂的形式傳達詞人曠達的情懷;繪畫朱自清的《春》,用美術的方式描摹春的氣息;書寫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用書法的手段感知紅軍的大無畏精神。 融合,不是單純的疊加,而是一種整合,一種獨有的藝術再造。它達到了“和諧”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利用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整體效率。不僅有音樂、畫面、板書這些輔助形式,還有非主流元素,如課本劇、游戲等教學手段。只要有效地整合,就能達到“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要求。
三、加深閱讀生成的厚度
閱讀最直接的產(chǎn)物就是引發(fā)我們的思考與寫作,讀寫鏈接,妙“讀”就能生“寫”。在閱讀中去學習文章的謀篇布局、構思立意、詳略安排、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遣詞造句,為寫作做好鋪墊。
學習《幼時記趣》中沈復觀蚊如鶴的想象、聯(lián)想的構思手法,觀察一滴墨水滴入水中的奇妙現(xiàn)象,可以練習想象文章的寫作。學習《歌詞三首》,把握歌詞中反復等手法的運用,可以模仿進行作詞的訓練。學習《從小就要愛科學》,了解一般序言的特點,為自己的“采蜜本”寫上序言等。這都是在閱讀之后所做的習作遷移,在習作中,學生又會有新的閱讀生成;而生成的背后,是學生自我激勵、自我修正能力的提升。
新課標中提出,作文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當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他們的視野不會被文章本身所束縛。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我們要放棄寫作知識的灌輸、統(tǒng)一標準的桎梏,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甚至異想天開。如此,學生的作文就會多一些個性、多一些創(chuàng)意、多一些靈氣。學生在學習了《北國的秋葉》之后,感受到北國秋葉“生如夏花之絢麗,死如秋葉之靜美”的精神,創(chuàng)作了七言絕句《秋葉》:“漫天逍遙秋葉飛,舞盡鉛華終須墜。落地歸根色雖褪,不是春景勝春暉?!边@就是前期閱讀的成果。
當寫作這一產(chǎn)物出現(xiàn)的時候,并不意味著閱讀已經(jīng)終止。當我們站在寫作的高度重新審視先前的文章時,我們還會有一番新的發(fā)現(xiàn)。張五芳老師在教授《看山老爹》一文時,設計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你認為本文是什么話題下的作品?自擬話題,并嘗試用一句話闡述理由”。在最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指引下,“堅守”“摯愛”“苦與甜”“迷戀”“孤獨與充實”“純粹”“短歌長調(diào)”“寧靜”等話題被同學們展現(xiàn)出來,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寫作運思能力,也讓文本的主題豐富多元起來,此刻,學生自覺地在寫作中加深了對前閱讀的理解。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華羅庚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