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的社會網絡迅猛發(fā)展,網絡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條件,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幫助,同時,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帶來挑戰(zhàn)與沖擊。本文筆者就如何加強引導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什么是網絡信息?網絡信息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文獻信息、實物信息而言的信息,是一種新型的信息。這里所說的網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互聯網。所謂互聯網,即國際信息互聯網絡,就是特指集通信網絡、計算機、數據庫以及円用電子產品于一體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tǒng)。
一、網絡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分析
(一)網絡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積極影響
大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大學生傳統(tǒng)的獲取學習資料的場所包括課堂、圖書館以及講座。現在網絡的出現,又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高效、方便獲取學習資料的平臺,促使大學生無論在學習方式,還是學習內容上都發(fā)生了變化。學習方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獲取學習資料的快捷性,由于網絡中豐富多彩的知識與信息,開放的教育資源,有利于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需要的知識,提高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二是學習時間地點的無限制性,現在大學生可以利用移動設備連接網絡,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瀏覽信息,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學習資料。而對于學習內容上的改變,主要是因為網絡涵蓋了各門學科的知識,能夠促使大學生拓寬知識面,開闊眼界。
(二)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一是網上虛擬形象可能導致大學生角色錯位,影響其正常的社會活動。實社會中大學無法體驗和扮演的角色在網絡虛擬群體中都可嘗試扮演,這些角色的扮演會增強他們對社會中不同角色的認可,同時也體驗到不一樣的角色不同的情感需求。然而大學生在網絡上角色扮演是隱蔽的形象,如果長時間的在網絡中處于隱蔽的形象,生活中的大學生很容易在現實中產生錯覺,混淆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會對自身的認識帶來不良的影響,從而使其對信息的辨認缺失。二是網絡對大學生意志的消極影響。有的大學生思想前衛(wèi)、求異心理極為嚴重,渴望自由,崇拜自我中心主義。這種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意志自主,在加上網絡行為很難找到顯的責任承擔主體,有一些大學生也可能出現一些自我放縱的行為。多次的網絡放縱會使一些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變得越來越差,面對誘惑時經不起考驗,意志弱化。三是網絡對大學生人格健康的消極影響。在網絡帶來的人格問題中,最嚴重的莫過于網絡成癮癥了。網絡成癮可以界定為:“用戶上網達到一定時間量后,反復使用網絡,其認知功能、情緒情感功能以及行為活動,甚至生理活動,偏離現實生活受到嚴重傷害。”對于上網成癮的大學生來說,生活唯一的興奮點就是網絡。一部分大學生以網絡為精神食糧,每天泡在網上,將自己的生理與心理搞拷。網絡帶來的人格健康問題之二是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
二、加強引導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利用網絡優(yōu)勢,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網絡加強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大眾傳媒之后新興的“第四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受眾多等特點。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這個優(yōu)勢,努力學會運用網絡技術手段,積極掌握大學生網絡特點,采用傳統(tǒng)思想教育與網絡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一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轉變思想,拓寬工作思路,可以把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理論方面的內容,利用網絡藝術語言、豐富的配圖和形象的影音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滲透力和說服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技術方面的學習,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僅要不斷地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更要學習必要的網絡技術知識,這樣才能更及時地了解大學生的當前需求和狀態(tài),針對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引導和教育。
(二)改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改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質量是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重要措施。下面探討如何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宵內容質量。網絡思想政治教存內容要符合教育對象的口味,滿足其需要,這樣才能產生共鳴。不管教育內容的質再高,如果教育對象沒有興趣,不被教育對象“點擊”,網絡思想政治教宵的目標就無法實現。而大學生的口味是不同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所以要真正把握他們的口味和需要并非易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深入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大學生的口味和需求等心理特點,依據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從貼近實際、貼近教育對象、貼近生活并關注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的角度,合理地組織、篩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為有效地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礎。
(三)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由于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狀況能較敏銳地反映社會倫理的發(fā)展方向,他們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倫理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如何,將對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在現有環(huán)境下有必要加強大學生群體的道德責任感教育。在充分鼓勵大學生學習網絡技術、利用網絡信息的同時,必須加強對他們的網絡道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選擇信息,增強他們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把網絡行為的規(guī)范教育與網絡技術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走出重技術,輕道德的認識誤區(qū),切實培養(yǎng)大學生高度的網絡道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提高他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隨著網絡技術的円益發(fā)展和普及,將網絡道德教育納入高等學校道德教存的范疇已刻不容緩,在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特別重視和利用網絡身的優(yōu)勢和特點,將網絡作為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最佳載體,從而達到最佳的教效果。教育大學生努力做到:文明自尊,嚴格遵守網絡秩序,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網上行為習慣:不做無節(jié)制的“網蟲”;不做不道德的“黑客”,不利用互聯網從事非法活動;在網上不說恐怖、下流、淫穢的語言;不瀏覽、傳播、載、復制、制作各種色情淫穢的文章和圖片等等。
(四)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簡單地對網絡過度使用者、成癮者的咨詢與治療,而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幫助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分析心理困惑、解決心理問題,從而科學把握網絡,促進心理成長的過程。學校應該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培養(yǎng)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品質和信息控制能力,制訂切實可行的心理教育方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對網絡信息作出理性的有效的選擇,增強大學生對信息異化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時,丌展豐富多樣的集體活動,加強溝通,減少大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除。各高??梢越⒋髮W生網絡心理健康檔案,通過大學生網上心理檔案的建立,從整體上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及時發(fā)現一些有傾向性的問題苗頭,為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存計劃奠定基礎。高校還應該幵展網絡咨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現實社會和虛擬世界的關系,不再沉迷網絡,并能增強對網絡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
(五)加強建設,建設具有創(chuàng)新、高效、實效的高校教育隊伍
思政教育者是對在校生進行引導、教育的主力軍。高素質、高效率的教育隊伍是最有利的保障,因此要求思政教育者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心理素質,還要有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展工作的能力。每位學生工作者作為學校網絡信息的發(fā)布者、傳播者和管理者,要學會使用和利用網絡,及時了解和解決網絡信息傳播中出現的問題,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高校需要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一是建立反饋機制。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無法從網絡中準確反映,這需要通過對學生走訪調查,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有針對性地提高教育效果。二是建立技術保障機制。網站建設除了有豐富的內容外,網站的設計更需要有技術的支持,同時借助先進的技術對網絡進行監(jiān)控。高校應鼓勵自主研發(fā)網絡安全技術,保障整個網絡系統(tǒng)的安全。三是建立網絡監(jiān)管機制。網絡監(jiān)管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網絡監(jiān)管制度,保證網絡穩(wěn)定運行;堅持實名制原則,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制定網絡規(guī)章制度,糾正不文明的網絡行為,懲罰網絡違法行為;培養(yǎng)專門的校園網絡安全管理人才,保障校園網絡環(huán)境安全、健康、有序。
(七)開拓途徑,重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面對西方網絡異質倫理文化的入侵,網絡信息的魚目混珠,當務之急是要各高校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不僅要用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和理論知識占領校園網絡文化陣地,用弘揚中華悠久的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挺進世界網絡文化陣地; 還要思政教育者樹立鮮明旗幟,對錯誤思潮勇于開展批評,及時糾正錯誤,引領意識形態(tài)敏感、影響穩(wěn)定大局的熱點問題的正確輿論導向。此外,高校應加大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力度。密切關注學生熱點新聞,及時更新校園動態(tài),提高網站吸引力,同時增強網站服務功能,為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帶來便利; 與此同時,要充分利用大學生活躍的思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借助多元化的思想教育活動,利用形象生動、全民參與的方式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輿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羅光曄.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J]. 南方職業(yè)教育學刊. 2014.
[2]李丹.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3] 陳凱. 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 嘉應學院學報.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