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社會發(fā)展了,許多人反而無法安頓心靈了。錢穆先生說,人心有時候會離開身體往外跑,有時偷閑到外面閑逛,有的逛去了“神之國”,有的逛去了“物之邦”。然而,心“盡向神”,心“盡向物”,都未必是好的安放之處??墒?,人心中需要一個安放處呀,我們不能把心關(guān)鎖起來,人無“心”,后果會極其嚴(yán)重。因此,我們用心追索,可能找到孔子引領(lǐng)的去處,那就是仁義。
人心如何安放,其實就是如何做人。那么,我們應(yīng)該做什么樣的人?孔子的表述很經(jīng)典,他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有仁愛之心為人,做當(dāng)做之事為宜;人不能缺少愛心,人要做該做之事。因此,孔子指出了具體的修身方法,人有愛、有敬,就從愛父母、敬尊長開始,這就是“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按照《論語》的表述,孝悌是“為人之本”,人有孝悌仁義之心,就不會違法亂紀(jì),就能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
人有靈魂的覺知,才會有安放靈魂的思考,這就像佛祖達摩提示的人先能“將汝心來”??鬃記]有把人心引向神與物,而是開啟了一扇大門,將心引向了“心”,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既然人們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中,那么,處理好這一對一對的社會關(guān)系,就是人們立身處世、人心和順、社會和諧的關(guān)鍵。錢穆先生又談到,孔子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里找安頓,找歸宿。父的心,走向子的心里成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里成為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里成為忠與恕。心走向心,便是孔子之所謂“仁”。心走向神,走向物,總感覺是羈旅他鄉(xiāng)。心走向了心,才始感到是自己的同類,是自己的相知,因此,是自己的樂土。
有人以為父母去世后“守喪三年”時間太久,孔子認為,一個孩子出生三年,然后才可能“免于父母之懷”,君子居父母之喪,就會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一個人在父母喪期內(nèi)心安理得,怡然自樂地享受生活,他可能沒有將自己的心走向父母的心。孔子這里思索的是怎樣心安,是人的基本修養(yǎng)問題。人追求心與神、心與物的和合為一,錢穆先生認為那才是“心之大解放”“心之大安頓”。這是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把心之情感與理智同時擴大。如果沒有起步階段的基本修養(yǎng),大的格局與氣象是不會獲得的。
為什么有人總是牢騷滿腹,怨聲載道?君子“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他思慮通明,篤行信道,自強不息,他的淡定與安寧,來自他對人生與社會的深刻理解??鬃拥茏又俟蚩鬃诱埥倘实膯栴},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比艘思盒藜?,待人以“敬”很重要,對人恭敬有禮,役使人民謹慎敬畏。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這就是“恕”,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強加于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既敬且恕,有高度的修養(yǎng),就會“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則其人一定無復(fù)可怨,也定然會“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俗話說:“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又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作為社會的人,往往會遇到各種困惑與困頓。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必毟F與富裕帶來不同人生的行為。人們只要加強個人的修養(yǎng),無論貧、富都會有正常的心態(tài),處于貧困之中而沒有怨言更難能可貴??鬃佣啻握f伯夷、叔齊,他們是商末諸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他們互相讓位,后皆逃至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后來恥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孔子稱贊他們“不念舊惡,怨是用?!?,是“古之賢人”。他們對人寬容,不計較原先的仇怨,致力于實現(xiàn)仁德,心中自然也就沒有怨恨了。
所謂“無怨”,其實就是沒有怨恨、埋怨??鬃映Uf“無怨”這一概念,例如,《孔子家語》還有“政均則民無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善政行易而民不怨”等等,這些“怨”意思都是一致的。對于社會管理者來說,要使人民“無怨”,就要為政以德,實行仁政、善政。為政者知民情,達民意,公平公正,百姓心情和悅,感到適宜,哪里還有什么抱怨?人有仁義,其心不怨。為政者行仁政而無怨,則百姓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