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育
經濟學從來被人們理解為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guī)律的理論。物理學家弗曼曾有句名言,“實驗是檢驗科學真理的唯一標準”,經濟學需要實驗嗎?看看兩個美國經濟學家的《隱性動機》,或許會顛覆我們對經濟學的傳統知識。
為什么女性收入不如男性?學生不認真學習,金錢刺激能見效嗎?慈善捐助的動機,一定是利他行為嗎?這些看似十分平常的問題,在格里尼茲和李斯特的經濟社會實驗室中,答案也許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
幾乎在所有制度的國家里,女性的工作地位和收入水平都不如男性,人們將此歸結為女性的能力。達爾文進化理論的核心是:女性培育后代的成本高于男性,按此理論推導出女性比男性競爭性弱的現象是進化造成的。作者為此作了大量的調研和實驗,得到的結論是,男性和女性對競爭有著不同的偏好,對激勵機制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很多女性傾向于遠離競爭,不喜歡從事按績效付酬的工作。但在美國我們很容易看到這樣的現象,當有女性加入公司董事會時,公司的股份一般會上漲。
為了尋求到最本質的原因,作者前往女權主義最盛行的地方——印度卡西部落,在一個以競爭勝利才能有收益的實驗中,女性的選擇大大高于男性。這個實驗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男女性別差異的問題,先天因素并不唯一,只要生活在公正的文化環(huán)境中,女性完全可以和男性一樣富有競爭力,甚至超過男性。
教育的回報有很大的滯后性,這容易導致多數人不能就延遲回報做出正確的決策。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很多家長不重視對孩子非認知性機能的培養(yǎng),但這些機能對他們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物質刺激和金錢能否刺激孩子的學習?若干實驗證明,物質和金錢以及榮譽都能提高孩子們的學業(yè)成績,但這并不意味著實驗的完結,我們要尋求的是什么樣的激勵機制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于是實驗又轉向了與學生成績有關系的教師和家長,實驗結果表明,只有在獎金集中于學生的時候,激勵機制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但是,作者認為,學校不僅教育孩子,也應教育家長,同時也要使教師自身得到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的職責是不僅把孩子培育成為合格的公民,更是家長、管理人員、教師和孩子的實驗室。
目前,美國每年個人慈善捐助相當于希臘的GDP,約為3000億美元。有一個答案并沒有被揭示出來,即人們究竟為什么要進行慈善捐助?作者選擇上百萬個樣本進行了實驗,其結果顯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自私動機是:慈善捐助能夠幫助我們減稅。如果政府減少對捐助者的減稅優(yōu)待,人們會因此停止捐贈嗎?結論令人愉悅,即使沒有減稅政策,仍然有人把自己掙來的錢用來捐贈,因為當慈善者向乞丐施舍時,不可能去索取減稅的收據。但實驗表明,多數人的動機明顯,除此之外,慈善機構將自己已經獲得的贈款匹配33%,這就會引發(fā)潛在的捐贈者跟進,因為捐贈行為和人們的自我認知是緊密相關的,如會有自豪感,會覺得自己非常偉大等。
人們的行為后面似乎都有著人們起初看來不理性的東西,作者揭示這些行為的后面其實都有隱性動機。很明顯,第一個案例是與輕視相關引發(fā)的歧視行為動機,而后兩個案例是與利益直接相關的隱性動機。從經濟人假設出發(fā),經濟歧視行為無處不在,要判斷這些行為的合理性非常困難,社會實驗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人們行為背后的隱性動機。
也許,人類的所有行為,都與某種需求和愿望有關,但是這些需求和愿望不能直接用傳統的理論來解釋。而采取自然實驗的研究方法,使人們在不知曉的前提下從事各類活動時接受這種實驗,這為我們揭示人類行為的隱性動機提供科學的工具,且只有在了解到人們的隱性動機時,才能設計出合理的激勵機制或優(yōu)化人類行為的最佳方案。
《隱性動機: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和人類行為背后的動機》
作者:[美]尤里·格尼茨 約翰·李斯特
譯者:魯冬旭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