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外性別與移民研究的互動*

        2016-04-17 10:38:41陳雪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云南昆明650504
        婦女研究論叢 2016年4期
        關鍵詞:移民研究

        陳雪(云南民族大學 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國外性別與移民研究的互動*

        陳雪
        (云南民族大學 人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性別研究;移民研究;女性移民;多元交織性

        性別與移民研究的互動是伴隨國際移民女性化趨勢發(fā)展起來的。文章回顧了移民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發(fā)現(xiàn)女性移民到80年代以女性移民為研究主體,再到90年代以后移民研究逐漸走向性別主流化和多元交織性的過程,并認為性別與移民研究的互動使兩個研究視閾相互滲透,不僅分別推動著性別研究和移民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更促使了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分支的介入與研究融合。

        國際移民是指在出生國以外的國家居住一年以上的人口[1]。伴隨著全球化發(fā)展,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際移民研究因其多樣性與復雜性,成了最具爭議的研究之一。據(jù)國際勞工組織ILO(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16年一份最新統(tǒng)計顯示:全球移民數(shù)量從1980年的10300萬到2010年增長至21400萬,30年來整整翻了一番。近30年來,國際移民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全球人口的增長速度,并援引聯(lián)合國相關報告稱,到2050年,國際移民人口將超過4億,比2010年再翻一番[1]。

        一、國際移民理論及移民女性化趨勢

        全球化語境下,以勞動力移民為主的國際遷移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改造著人們的知識結構,重塑了各國人民的生活觀念和人生向往。其次,來自各國內(nèi)部的政局變化和城市化進程帶給年輕一代就業(yè)壓力和新的從業(yè)憧憬,促使他們走出國門求學或者尋找待遇更好的工作。再次,來自南半球與北半球之間的經(jīng)濟勢差,勞動力市場和人口結構變化使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從南半球遷移至北半球。與此同時,地區(qū)內(nèi)部之間的流動、如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人口流動,亞洲地區(qū)內(nèi)部的人口遷移也絡繹不絕。

        無論是輸出國還是輸入國,社會結構、國家邊界、國土安全和政策治理都受到大規(guī)模國際移民的影響。因此,國際移民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就成為一個備受關注也充滿觀點交鋒,集合了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經(jīng)濟學、地理學、人口學、心理學、文化研究和法學等學科門類共同聚焦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并不斷呼喚和吸納新的學科和理論研究框架介入研究[2](P167)。澳大利亞學者Stephen Castle等人將國際移民現(xiàn)象描述成一個“移民時代”(the age of migration)的到來,指出了移民研究的時代性、緊迫性,并將現(xiàn)有的移民研究劃分為兩種范式:“功能主義”(functionalist)理論范式和“歷史—結構”(historical- structural)理論范式[3](P27)。功能主義研究范式主要包括“推—拉”理論、新古典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這一研究范式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體,系統(tǒng)內(nèi)的其他因素如個體主動性等則類似于某個器官,這些器官總會不斷地調(diào)整自身運行,以便適應整個有機體的平衡,并使其良性發(fā)展。功能主義研究范式將國際移民視為一種積極的現(xiàn)象,并認為移民通過行動可以推動自身和社會趨向平等化?!皻v史—結構”研究范式的理論在新馬克思主義的根基上,衍生出全球化理論和市場分割理論。這一研究范式將國際移民現(xiàn)象視為伴隨世界經(jīng)濟和政治力量的不對稱發(fā)展,產(chǎn)生的導致結構不平等性的再生產(chǎn)。國際移民為發(fā)達國家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卻造成了移民輸出國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并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和地理空間結構的不平等。

        兩個研究范式代表了國際移民研究的兩極化觀點,功能主義研究范式忽略了國際移民形成的歷史原因,以及主權國家及社會結構在移民過程中的作用;“歷史—結構”研究范式則過于強調(diào)政治經(jīng)濟結構,將資本主義視為解釋國際移民的全能因素?;谶@兩個研究范式的片面性,從20世紀80年代起,一系列聚焦于移民動機和移民類型的中觀和微觀研究開始興起,包括跨國主義理論、社會網(wǎng)絡、移民系統(tǒng)和移民轉型等在內(nèi)的新理論蓬勃發(fā)展,這些觀點部分繼承或者糅合了功能主義與“歷史—結構”主義兩種研究范式的觀點,但更關注移民個體在移民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形成了更加豐富、更加多元化的國際移民研究理論體系。

        與此同時,伴隨著國際移民人口的不斷增加,區(qū)別于20世紀70年代以承擔家庭生計的男性為主的移民性別結構,女性移民人口從80年代起出現(xiàn)了劇增,研究者將這一現(xiàn)象稱為國際移民的女性化趨勢(feminization ofimmigration)。2006年,聯(lián)合國人口基金會UNPFA(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Association)一份名為《通向希望之路:婦女與國際移民》的報告中稱:女性移民已基本占據(jù)了國際移民的半壁江山,20世紀8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女性移民不再只是作為家庭成員遷移,而是獨立的移民者,女性移民形成了一條雖“沉默卻強勁浩瀚的河流”(silent and mightyriver)[4]。Stephen Castle等學者還將女性化趨勢列為當代國際移民發(fā)展的六大趨勢之一①《移民時代:當代世界的國際人口流動》(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對當代移民特征和趨勢的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1)移民的全球化;(2)移民人潮的方向轉化,如歐洲從傳統(tǒng)的移民輸出地變?yōu)橹饕泼褫斎氲刂?;?)移民類型多元化;(4)移民形式的分化,指的是一些國家由傳統(tǒng)的移民輸出國正轉變?yōu)榧婢咻敵雠c輸入特征的國家;(5)移民的女性化趨勢;(6)移民問題的政治化。[3](PP16-17)。女性移民的增多,使得許多學者,尤其是婦女學和性別研究的學者將視角轉移至這一群體,從當代移民歷史中重新“發(fā)現(xiàn)”女性移民的身影,從研究女性移民在移民過程中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方面的貢獻,逐漸轉向國際移民的性別分析視角,并開始引領移民研究中的一股“潮流”(tidal wave)[5],逐漸成為移民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移民的女性化以及隨后的移民性別化研究充分運用國際移民研究的兩個研究范式中的相關理論,如既采納功能主義范式中的輸出國與輸入國政治經(jīng)濟等綜合的“推—拉”因素,也通過新馬克思女性主義的連接,運用“歷史—結構”范式中的全球化理論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分析移民性別化趨勢產(chǎn)生的原因。在描述移民遷移后的生命經(jīng)歷和生活狀況時,學者的觀點也呈現(xiàn)出兩種對立的觀點立場:一部分研究者強調(diào)移民性別化趨勢中處處暴露的剝削性和不平等性,認為女性及其他處于弱勢的性別化群體在移民過程中總是顯現(xiàn)出不可避免的脆弱性,需要面對人口販賣、暴力、歧視、疾病感染等社會風險;另一部分學者則充分運用跨國主義理論、移民網(wǎng)絡和人力資本等理論積極評價女性以及其他性別化移民群體在遷徙中建立的社會網(wǎng)絡及其功能,并對個體表現(xiàn)出的能動性(agency)和自主性(autonomy)給予了充分肯定[6](P113)。

        學者Nancy L. Green認為,近30多年國際移民研究的過程是一個從只研究男性移民、到“發(fā)現(xiàn)”和研究女性移民、再到移民研究的性別化過程[7]。這也是一個性別研究和移民研究互動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遷移可視為一個性別化的流動過程,性別也不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成為流動的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關系,就與其他身份、社會關系一樣,在跨越地理、國家主權邊界的同時,也面臨著重新建構和不斷轉型。

        二、“發(fā)現(xiàn)”與研究女性移民

        1889年,提出“推—拉”理論的早期移民研究者雷文斯坦(Ravenstein,E.)通過觀察后撰文認為,移民距離是決定男性移民和女性移民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與男性相比,短途移民的女性更多,但女性很少進行長途移民[8]。這也被認為是可追溯的有關移民最早的性別論述之一。此后的幾十年里,盡管伴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以及交通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國際移民,但雷文斯坦關于女性移民的這個論述卻沒有像他那個直到今天還被研究者反復運用和探討的“推—拉”理論那樣引發(fā)爭論,就連在美國這樣的傳統(tǒng)移民輸入國,也是移民研究最活躍的國家,也沒有學者對他那個既落伍且錯誤的論斷進行反駁[9]。這一方面是由于當時女性主義和性別研究的理論根基還不牢固與深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參與學術研究的女性學者數(shù)量還較少,掌握研究話語權的男性很少專門地關注女性移民。于是,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nèi),女性移民始終游離于移民研究的中心之外,僅有少量研究者嘗試在移民研究中“加入婦女攪一攪”(add women and stir)使整個移民研究看起來更客觀,更具全景化,從而構成完整的移民社區(qū)研究[10](P22)。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著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和性別研究的發(fā)展,女性主義歷史學者才將開始真正關注女性移民群體。同美國學者Nancy L. Green的觀點相似,歐洲學者Laura Oso等人也認為對女性移民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歷史漸進過程,并將20世紀90年代以前對女性移民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70年代初期以前的研究空白時期;1974年到80年代初的發(fā)現(xiàn)女性移民時期;80年代至90年代初女性移民研究的大量產(chǎn)生時期[11](P11)。

        (一)刻板的“尾隨配偶”形象

        雖然國際移民研究理論發(fā)展至今已成為一個百家爭鳴的理論體系。但傳統(tǒng)的移民國家如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學者還是認為工業(yè)化與資本和勞動力發(fā)展的不均等、不對稱是引發(fā)移民的根本原因,也是移民遷移的方向總是從南半球相對貧窮的發(fā)展中國家向北半球相對富裕的發(fā)達國家流動的引力[7]。以美國為例,19世紀中期,伴隨美國東部城市向鄉(xiāng)村蔓延和鐵路網(wǎng)絡的擴張,大量北歐移民遷移至這片新大陸;同一時間眾多中國勞工遠渡太平洋,登陸西海岸的舊金山一帶,成為最早一批華裔勞工。在漫長的時期里,“移民”等同于具有明顯體力優(yōu)勢的男性勞工,這些男性移民大多扎根于移民接收國的工廠、礦山或者田地里,從事重體力工作。這一早期的移民性別化特征是造成女性移民成為研究盲點的重要原因。

        大量性別研究者和其他移民歷史學者、人口專家透過文本分析認為,1974年以前極少的關于女性移民的論述中,這一人群幾乎都是作為“尾隨配偶”(trailingspouse)被描述的[12](P22)?!拔搽S配偶”身份既是當時女性移民的實際處境,同時也通過經(jīng)驗性的觀察研究被不斷強化和刻板化。美國學者Mirjana Morokvasic Source在1984年發(fā)表的文章《遷徙的鳥類中也有女性》中認為父權制家庭模式的普遍存在是造成這種刻板印象的根源,同時也是基于對男性社會生產(chǎn)功能和女性再生產(chǎn)功能的二元劃分而產(chǎn)生的②Morokvasic的這篇文章是對1979年一位男性學者Michael Piore的一篇移民研究文章《遷徙中的鳥類》(“Birds of Passage”)的回應,被認為是當代女性移民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論述。[13](PP886-907)?!拔搽S配偶”的身份將女性移民置于一種依附地位,這種對女性移民的刻板印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阻礙了對女性移民身份變遷的認識和解讀,忽視了女性移民在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發(fā)展(同時對移民輸入國和輸出國)中的貢獻,否定了女性和男性在移民過程中的平等性。當女性移民被固化為同行男性移民的隨行家屬時,就意味著其性別身份被次等化(Secondary),并具有了依附性(dependency)[11](P12)。

        斯科特(Scott,C. V.)認為當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現(xiàn)代性(modernity),女性依附地位(dependent status)的刻板塑造是由于她們被排斥在現(xiàn)代性之外[14](P53)?,F(xiàn)代性是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產(chǎn)生的,它代表了城市生活一種理性的、工業(yè)化的生活方式,它激勵男性參與競爭并取得成功。在這種現(xiàn)代性中,男性占據(jù)了城市的公共空間,而女性則被迫與私人領域、農(nóng)村或者部落空間聯(lián)系在一起,被限制在自然性中,不僅成為男性的附屬品,甚至被默認為是阻礙社會發(fā)展的。另一方面由于移民的流向是從發(fā)展緩慢的南半球國家流向富裕的北半球,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不平等使移民輸出國淪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外圍地區(qū),也造成了南半球國家對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依附性,但即便是在這種依附性中,由于發(fā)達國家對男性移民勞動力的需求,也使男性移民比女性移民更具移民優(yōu)勢。因此在這種雙重依附語境下,女性移民在早期的研究中要么難見身影,要么成為沉默的跟隨者。

        (二)“顯露身影”的女性移民

        1974年到1975年歐洲正式對移民采取關門政策,男性勞動力移民再也不能輕而易舉地進入歐洲國家了,以家庭團聚為名的女性成了這一時期主要的移民群體之一,并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與此同時,在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提出性(sex)與性別(gender)區(qū)別的20多年之后,“性別”一詞已在社會科學領域廣泛使用,社會科學家們采用問卷調(diào)查、民族志、檔案調(diào)查和參與式觀察法等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對性別差異和性別關系進行研究,大量有關性別功能的文章及著作在這一時期面世。這些研究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宗教和家庭等方面集中分析了社會對兩性功能差異的分配和建構。一部分研究側重于探討公共/私人領域的劃分,認為女性更多地被限定于私人領域并由此導致了其更低的家庭、社會地位和價值。另一部分研究著重探討文化/自然的壓力是如何建構性別差異的[15]。公共/私人領域和文化/自然這兩組二元對立的分析法在反復強調(diào)兩性差異的同時,還被視為對壓迫女性的傳統(tǒng)觀念的一種回擊[5]。

        性別研究和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使得學者們開始追問新的問題,他們將聚焦男性和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分工,將目光聚焦于女性移民比較集中的紡織、制衣,以及家政工作等行業(yè),關注女性移民勞工受到的壓迫。從最早的只是“加入婦女攪一攪”到發(fā)現(xiàn)女性移民并關注她們在勞動力市場的作用,可以說對女性移民的研究路徑是與性別研究的發(fā)展一脈相承的。

        (三)被廣泛關注的研究對象

        由于傳統(tǒng)移民接收國的去工業(yè)化(de- industrialization)趨勢以及服務行業(yè)的興起,使得移民國家對移民的需求類型發(fā)生了轉變,護士、家政服務和保姆行業(yè)勞動力缺口的預設目標人群為女性。于是,數(shù)量龐大的職業(yè)女性(working women)移民成了備受關注的對象,女性移民的性別優(yōu)勢開始被察覺。研究者們一方面將移民的女性化趨勢作為描述國際移民現(xiàn)象變化的主要特征進行闡述,同時女性移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也逐漸被認可。還是在那篇著名的《鳥類的遷徙中也有女性》中,作者首次通過強調(diào)需要重視女性移民人口遞增現(xiàn)象,進而呼吁重視女性移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政治和經(jīng)濟貢獻[12]。

        由于這一時期國際移民研究傾向于一種中觀和微觀的視角,大量的人類學者重點觀察移民者的家庭以及更大的社會網(wǎng)絡關系。通過對移民親緣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調(diào)查研究,研究者們得出兩個結論:其一是認為移民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政治范疇的問題,更是一個在性別化和親緣關系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習俗以及實踐共同作用下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過程[16];其二是認為盡管宏觀結構的變化(全球化發(fā)展)是解釋國際移民現(xiàn)象的主要動因,但在具體的移民家庭內(nèi)部,決定誰能夠移民、誰留下、移民定居以及返回等關鍵問題時,家庭中性別和長輩的權力成為決定性的力量[17]。通過對家庭、親緣以及更大的移民社會網(wǎng)絡交織場域下的研究,女性移民在其家庭中的作用得到發(fā)現(xiàn)和肯定。這種作用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移民女性在移民家庭內(nèi)部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人口生存和社會再生產(chǎn)方面的貢獻,這也成為亞洲地區(qū)學者對區(qū)域范圍內(nèi)跨境婚姻婦女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另外,研究者關注移民女性向遠在祖籍國的原生家庭寄回匯款(remittances)的作用,這些匯款既包括金錢和物質(zhì),也包括她們通過移民建立起來社會關系網(wǎng)絡和其他社會資本,研究者強調(diào)這些社會性匯款對于母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

        女性移民的研究進程,可以說同時伴隨著移民女性化趨勢和性別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向前推進。勞動力市場和移民接收國的政策改變是導致移民女性化趨勢的兩個最重要因素[7]。首先,全球化趨勢下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化分工,使得更多國際女性化的工作機會產(chǎn)生,女性由此具有了獨立移民的機會;其次,各移民接收國陸續(xù)采取的移民關門政策和同時采取的移民家庭重聚政策在將男性移民阻擋在國門之外時,女性卻成了移民政策調(diào)整的受惠者,因此很多學者也認為移民政策的調(diào)整也是一個性別化的過程[18]。

        女性移民的劇增趨勢,使得她們作為“尾隨移民”的刻板化印象逐漸改變,女性移民在社會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方面的貢獻逐漸被發(fā)現(xiàn)和認可。透過對親緣關系和社會網(wǎng)絡關系的微觀和中觀觀察,性別研究者強調(diào)家庭中的性別化權力和代際權力在個體移民決定中的重要性,并進一步觀察到女性移民在移民社會網(wǎng)絡構成中的角色扮演和作用以及女性移民對移民輸出國和原生家庭的反哺。

        但對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的女性移民研究,學者Hondagneu- Sotelo指出其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部分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僅僅只是把性別當作一個變量來比較男性與女性移民模式的差異化;二是大多數(shù)研究從“不關注女性移民”跳躍至僅“關注女性移民(only women)”,這一將女性視為性別化主體的方式實際上卻將女性移民推入更加邊緣化的狀態(tài);三是早期的女性移民研究過于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文化的性別化影響,卻將勞動力市場、社會制度等視為性別中立,未能將性別當作一個全面的社會結構來分析[19]。

        三、從女性移民研究到性別與移民研究

        性別研究與移民研究的互動是建立在全球化進程加速中移民趨勢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移民研究與性別研究同時不斷向前發(fā)展之上的。

        一方面,移民女性化趨勢不僅使女性從“深居閨閣”或者“影子伴侶”的傳統(tǒng)形象掙脫出來走向國際舞臺,更使其他移民性向問題,如同性戀移民、跨性別者移民(transgender people immigration)等少數(shù)群體的研究也成為了研究焦點,移民的性別化研究逐漸成為一門關系到性別身份、權利、文化和政治的“顯學”,亟待政治學、經(jīng)濟學與社會學等多學科關注。

        另一方面,隨著性別研究的深入與發(fā)展,以巴特勒(Judith Butler)和斯科特(Joan Scott)等為代表的學者開始更具開放姿態(tài)地將性別視為一種主體化的過程,而非一個被賦予或安排的身份[5]。性別逐漸被認為是人們賦予兩性生理性區(qū)別的社會性意義,它是一項人為的發(fā)明(human invention),并用其來控制我們的行為與思想,但它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構,而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進程(ongoingprocess)[20]。人們從事“性別化的工作”,通過實踐,來達成兩性關系的妥協(xié)與共識。性別研究也越來越傾向于采用現(xiàn)實主導(praxis- oriented)的研究視角[21],將性別意識、性別認同和性別關系視為一種流動的而非一成不變的狀態(tài)。進入20世紀90年代,性別分析開始注重在方法上與結構主義和實證研究相融合。性別研究這一風格的轉變也體現(xiàn)在對移民群體的研究上。

        Hondagneu- Sotelo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研究是一個從移民女性研究轉至分析移民性別化的過程[19](PP20-42)。研究者開始逐漸摒棄那種僅以男性移民或者僅以女性移民為中心的研究,認為性別作為構成人類關系的一個因素,雖然是最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從20世紀最后10年到21世紀的10多年間,性別成為移民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析門類,研究者將性別作為權力關系的表征與透鏡,去審視移民遷徙過程中的體系、社會準則、政治結構和身份認同問題[22];與此同時,性別研究者將移民的階級、種族和民族、年齡等其他權力和差異與性別粘合在一起進行討論,強調(diào)性別的動態(tài)屬性,認為性別與其他經(jīng)濟、政治等社會因素以及個體的過去、現(xiàn)在等主體性因素一起互動變化,應將性別置于具體的社會場域中探討。性別與移民研究的互動更加緊密,進入新的階段,呈現(xiàn)出移民研究性別主流化和性別研究的多元交織性兩個主要特征。

        (一)移民研究性別主流化

        移民研究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跨學科背景的研究,性別研究也是如此。當今移民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基于不同學科背景下的移民研究都強調(diào)將性別放入移民分析的中心位置[5],這不僅促使移民研究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也使移民研究與性別研究在多學科交叉的語境下互動更為密切,并加強和發(fā)展了各自的理論。

        基于勞動力市場性別化特征下,女性移民參與有償家政勞動、家庭護理等工作的現(xiàn)象引發(fā)研究者的興趣。大量以“護理工作”(care work)、“全球護理鏈”(global care chains)、“護理用工短缺”(care deficit)為關鍵詞的文章出現(xiàn),婦女在社會再生產(chǎn)中的作用被反復提及,卻引起一些學者擔憂,認為這有可能又一次導致女性移民作為社會再生產(chǎn)勞動力形象的重新刻板化[10]。此外,作為移民性別化關系與實踐研究的成果,大量有關難民及其人權,移民主體性、身份的建構,移民的性向研究,第二代移民以及跨國主義的新興研究也越來越豐富。其中,性別研究與跨國主義研究的結合發(fā)展形成一套自成體系的理論模式而頗為引人矚目[22]。

        伴隨著女性主義地理學的發(fā)展,學者針對“男性再造環(huán)境下”,女性在空間使用上面臨的種種限制展開了研究。在性別與移民研究的互動中,學者沿著這一路徑,分析性別在跨國社會空間中的創(chuàng)造、轉換以及強化過程。2001年學者Mahler,S. J.與Pessar,P. R.首次針對移民提出了“性別化的權力地理學”(gender geograshies ofpower)的概念。區(qū)別于20世紀80年代女性地理學者對“家”的關注,Mahler與Pessar的研究更關注移民的身份認同、地域與社區(qū)之間的關系。在性別化的權力地理學之下,她們又提出地理維度(geographical scale)、社會地位(social location)以及主體性與想象(agency and imagination)三個互相關聯(lián)的概念[22]。地理維度指的是遷移過程中,隨著地理變化,性別在各個維度自動運行,性別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也因此被不斷重新建構和重新確認;社會定位指的是個體的定位總是受到社會結構中各種歷時性的力量導致的權力分層的驅使;主體性與其想象力指的是跨國主義與跨國空間不僅左右移民的遷移決定和行動,并使他們最終嵌入跨國空間中難以脫逃。性別化的權力地理學被認為是一個用于分析移民社會能動性的理論框架,通過觀察移民的行動與實踐,對比移民對遷移的想象和期待,分析移民性別化的社會能動性與實踐[22]。

        在全球經(jīng)濟高速運動(hypermobility)與時空壓縮(time- space compressiond)作用下,國家和領土概念在次國家維度和超國家維度不斷被重塑,移民聚焦的社區(qū)也被描述為民族國家政權之下“一個處于例外狀態(tài)的法律懸擱場域”(a space where lawis suspended as in a state ofexception)[23]。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移民輸入國通過對移民人口和原有公民實施分類和采取專門的移民政策來完成國家識別和認同。大多數(shù)有關移民政策的研究都是以國家為中心(state- centered)的,且主要集中在三個主題上:一是國家對移民輸出和輸入的管控;二是國家安全;三是移民的收編(incorporation)問題,主要包括移民的公民身份等核心問題[24](PP137-186)。

        性別與這三個主題緊密相關。例如,男性與女性移民會受到母國政策的影響,呈現(xiàn)出移民性別化的圖景;移民法律本身通常也是性別化的;接收國針對移民融入的政策也會對兩性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反之,由于性別化的準則、期待和機遇導致的性別化的主體性差異也會對移民的遷移、定居或者返鄉(xiāng)等決定和行動產(chǎn)生影響。區(qū)別于政治學者關注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及治理,社會學者和性別研究者往往更關注移民權利的維護以及如何使移民政策更趨向性別平等化[5]。盡管移民女性化趨勢勢不可擋,但移民過程中的“性別隔離”(gender segregation)致使大部分女性移民聚集于諸如服務業(yè)、家政、護理、娛樂甚至是性工作等幾種特殊的行業(yè),缺乏相應的社會和法律保護。尤其是在亞洲地區(qū),大量低技能的女性客工,為移民接收國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卻得不到相應的法律保護,生存和發(fā)展狀況堪憂。研究東南亞移民政策的專家Piper因此認為:移民的政治和治理研究不僅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更是一個區(qū)域性的問題,當前的移民治理研究大都呼吁全球聯(lián)動和自上而下的模式。但事實上,區(qū)域之間的流動人口占據(jù)了國際移民1/3的人數(shù),移民治理應更加注重區(qū)域化合作,推行從下而上的治理,強調(diào)草根組織在移民治理中的作用,加強與性別研究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與互動,保護女性移民、孩童、老人、難民以及同性戀移民等弱勢移民群體的權利,提高他們的政治參與度[25]。

        移民研究與性別研究的互動,其意義在于研究者們意識到:移民過程是一個由各種不平等性構成的復雜社會網(wǎng)絡,移民研究就是要將一個又一個纏繞的結打開,最終幫助移民改善處境,獲取移民平等的權利。而性別作為一個研究不平等性的框架,為移民研究提供了一個分析門類,用于審視不同維度之下權力關系的跨度交錯締結,家庭、勞動力市場以及國家等維度在遷移過程中的聯(lián)系和轉換。性別成為移民研究的一個中心,日趨主流化,同時也使研究者們從性別出發(fā),關注階級、種族、年齡等其他有可能導致移民不平等性的一切因素。

        (二)邁向多元交織性

        關于“多元交織性”理論(intesectionality theory)的來源,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產(chǎn)生于美國非洲裔女性學者對其因種族和性別遭遇到的多重壓迫的一種思考。之后學者將這個詞用于描述某個群體或者群體中的個體在相互關聯(lián)的壓迫系統(tǒng)中的具體經(jīng)歷[22]。多元交織性構成被認為是對性別本質(zhì)主義的回應。

        1991年,美國學者Crenshaw,K. W.第一次用多元交織性這一概念分析源自不同膚色、國家、群體的女性遭遇的多重性壓迫[26]。其后它被用來分析解釋社會不平等性、文化差異以及民族、種族間的關系。可以說多元交織性理論是性別與移民研究互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個新的理論觀點,移民性別研究逐漸從探討移民兩性區(qū)別轉至探討移民過程中包括階級、種族—民族、國籍與性向在內(nèi)的社會不平等性的各個維度。由于社會實踐是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由多層社會關系構成,包括了多重社會身份和社會功能,移民的不平等性是一個動態(tài)復雜的模式,而不能僅將造成移民地位失衡的某一種主要因素,例如性別或者種族,作為分析移民困境的唯一解釋[11](P18)。身份的多重分類(intercategorcal)是研究移民權利的基礎。通過多維度的分析,學者們認為身份的概念化導致的分離或者附加,與各種形式的歧視疊加在一起對移民群體以及移民個體造成了多重壓迫[23]。多元交織性理論成為研究移民不平等性和歧視的一種復合式工具,可避免由簡單還原主義帶來的問題。

        例如有研究者認為,造成移民不平等性的原因中,國籍成為造成移民與本土公民差別的最直接因素,研究移民性別化時,應該將其與其他因素聯(lián)系起來考量移民群體內(nèi)部的差別、分層以及權力的聯(lián)系[27]。在利用多元交織性視角對輸入國某一個特定的僑民群體(diaspora)或者二代移民的研究中,研究者也收獲頗豐。例如學者Smith通過參與式觀察,分析身處紐約的墨西哥第一代移民與第二代移民,在對返回墨西哥與留在美國做出選擇時的性別協(xié)商,以及這一性別協(xié)商過程是如何受種族和年齡因素跨切(cross cutting)和轉化的[28](P346)。在對美國亞洲僑民的研究中,研究者Parrenas,R. S.與Siu,L. C. D.同時關注亞洲僑民的種族化與性別化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距離和各種語境下的文化和身份排斥[29](P106)。

        移民研究的性別主流化和多元交織性研究之間并不是一個前后相繼的發(fā)展過程,但是多元交織性理論的產(chǎn)生和在移民研究中的運用確實是由性別研究者發(fā)展起來的。這一理論不僅使性別研究者的分析框架更趨向多層次和立體化,也使其他社會學者在進行研究時,也更加關切性別研究視角。從這個角度來說,多元交織性理論可以看作性別和移民理論互動產(chǎn)生的貢獻之一。

        四、結語

        總的說來,“性別”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性別研究與移民研究的互動,是在移民女性化趨重將父權制、兩性關系與資本主義、種族歧視、國籍勢的客觀推動下,伴隨移民研究和性別研究各自的等其他階層權力關系交織與締連,在一個多層框架發(fā)展軌跡,從“發(fā)現(xiàn)”女性移民開啟融合發(fā)展之旅,經(jīng)下研究移民性別化的過程和結果。性別與移民研究歷研究女性移民,再到移民性別化研究的過程,互動的互動使兩個研究視閾相互滲透,不僅分別推動著最大的成果是移民研究的性別主流化和多元交織性別研究和移民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更促使其他社會性。性別主流化可以視作性別研究對移民研究的貢科學領域、分支的共同介入與融合。性別與移民研究獻;多元交織性理論則是性別研究通過涉入移民研互動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也在于一方面繼續(xù)探討不同形究,對自我理論的豐富化,性別研究不再將不平等性態(tài)的遷移造就了怎樣的性別差異以及移民語境下的的來源局限于性別一種權力因素,而是邁向更加成性別再造過程;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探討性別與其熟的多元交織性視閾。二者的互動把兩性作為一組他身份分類如何重塑移民群體的內(nèi)部結構及其對移相對的、流動的社會建構,將性別化的移民主體和遷民身份識別、認同及權利的影響,最終通過研究推動移中的性別化現(xiàn)象、勞動力市場、身份、權利和文化、政治行動改變既有的性別、種族、階級等權力關系對政策和治理等作為研究對象來深入分析,并同時注移民造成的壓迫與不平等。

        [1]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Guide on Measuring Migration Policy Impacts in ASEAN[R]. 2016.

        [2]Caroline B. Brettell,James F. Hollifield. Ed.. Migration Theory: Talking across Disciplines[C]. NewYork and London: Boutledge,2007.

        [3]Stephen Castles,Hein De Haas &Mark J. Miller. 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4.

        [4]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Association(UNPFA).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06: A Passage to Hope: Women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R]. 2016.

        [5]Katharine M. Donato,Donna Gabaccia,Jennifer Holdaway,Martin Manalansan and Patricia R. Pessar. AGlass Half Full?Gender in Migration Studies[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6,40(1).

        [6]AKMAhsan Ullah. HowInternational is International: AStudyon International Marriage Migration in Asia[A]. In Migration in China and Asia:Experience and Policy[C]. edited by Jijiao Zhang,Howard Duncan,Online,Volume 10 ofthe Seri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igration,2014.

        [7]Nancy L. Green. Changing Paradigms in Migration Studies: From Men to Women to Gender[J]. Gender & History,2012,24(3).

        [8]Ravenstein,E..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1885,(48).

        [9]Houstoun,M. E.. Female Predominance in Immigration to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30: AFirst Look[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84,18(1).

        [10]Eleonore Kofman,Annie Phizacklea,Par vati Raghuramand Rosemary Sales. eds.. Gender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Europe: Employment,Welfare,and Politics[C]. London: Routledge,2000.

        [11]Laura Oso,Natalia Ribas- Mateos eds.. An Introduction toa Global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Focus on Gender,M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A].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Gender,M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 Global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C]. Chelenham: Edward Elgar,2013.

        [12]Sylvia H. Chant and Radcliffe,S. A..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A]. in S. Chant eds. Gender and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 London : Belhaven Press,1992.

        [13]Mirjana Morokvasic Source. Birds of Passage are also Women[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84,18(4).

        [14]Scott,C. V.. Gender and Development,Rethinking Modernization and Dependency Theory[M]. Boulder,Co: Lynne Rienner,1995.

        [15]Bettina Bradbury.Reviewed Work: Women,Work and Family[J]. Labour / Le Travail,1980,(6).

        [16]Granovetter,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 [17]Wood,C. H.. Equilibriumand Historical Structural Perspectives on Migration[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82,16(2).

        [18]Sarah J. Mahler,Patricia R. Pessar. Gender Matters: Ethnographers Bring Gender fromthe Peripherytoward the Core of Migration Studies[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6,40(1).

        [19]Hondagneu- Sotelo,P.. Gender and Immigration: ARetrospective and Introduction[A]. In P. Hondagneu- Soteloed.. Gender and U.S. Immigration: Contemporary Trends[C]. 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2003.

        [20]Hondagneu- Sotelo,P.. Introduction: Gender and Contemporary U.S. Immigration[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9,42(4).

        [21]Sarah J. Mahler &Patricia R. Pessar. Gendered Geographies of Power: Analyzing Gender Across Transnational Spaces[J]. Identities,2001,7(4).

        [22]Gioconda Herrera. Gender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Contributions and Cross- Fertiliza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13,(39).

        [23]Rosewarne Stuart. 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J]. Feminist Economics,2012,18(2).

        [24]Holifield,J. F..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 In C. B. Brettell and J. F. Hollifiled ed.. Migration Theory-Talking across Disciplines[C]. NewYork/ London: Rouledge,2014.

        [25]Lourdes Benería,Carmen Diana Deere and Naila Kabeer. Gender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Globalization,Development,and Governance[J]. Feminist Economics,2012,18(2).

        [26]Crenshaw,K. W.. Mappingthe Marriages: Intersectionality,Identity Politics,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J]. Stanford Law Rev,1991,43(6).

        [27]Wimmer A. and Glick Schiller N..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and beyond: Nation- State Building[J]. Migr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2002,2(4).

        [28]Smith R.. Mexican New York: Transnational Lives of New Immigrants[M]. 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2005.

        [29]Parrenas R. S. and Siu. LCD. ed.. Asian Diasporas: New Conceptions,New Formation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責任編輯:繪山

        Overseas Research on the Intersection of gender and Immigration

        CHEN Xue
        (School of Humanit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4,Yunnan Province,China)

        gender study;immigration study;female immigrants;intersectionality

        A perspective of intersection of gender and immigration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feminization of immigr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hanges in immigration research from discovering female immigrants in the 1970s through establishing a focus on female immigrants in the 1980s to mainstreaming a gender perspective and a perspective of intersectionality. It recogniz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perspectives has not only enriched research on gender and immigr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but also enhanced the introduction of other perspectives and social inquiries.

        C922文獻標識:A

        1004-2563(2016)04-0120-09

        陳雪(1982-),女,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2015- 2017年教育部國家公派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研究方向:性別社會學、移民研究。

        本研究得到國家留學基金資助。

        猜你喜歡
        移民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12項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移民征遷安置
        免费人人av看| 老师翘臀高潮流白浆| 国产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专区| 91羞射短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人99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av无人区一区蜜桃|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av|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韩国19禁主播深夜福利视频| 成人综合亚洲欧美一区h| 中文字幕色资源在线视频|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丰满少妇棚拍无码视频| 成人免费av高清在线| 色视频线观看在线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91久久精品国产性色tv| 91偷拍与自偷拍亚洲精品86| 欧美一性一乱一交一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精品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粉色| 国产av自拍在线观看|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久草午夜视频| 91麻豆精品久久久影院| √天堂资源中文www| 1717国产精品久久| 一二三四中文字幕日韩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