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楊 茵
“信息溝”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
浙江省金華市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楊 茵
近年來,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交際性和實用性,然而在實際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欠佳,其原因之一是課堂教學缺乏“信息溝”,缺乏交際的動力。本文簡要論述了對“信息溝”理論的理解,重點探討了“信息溝”理論在英語課堂的作用,并以全國優(yōu)質(zhì)課的導入部分為例進行分析,最后總結(jié)了“信息溝”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信息溝;導入;交際;英語課堂
“信息溝”涵蓋傳受雙方,前者傳播已有的理論內(nèi)容,其內(nèi)容具有有效性;后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信息。在英語課堂上,只有一方想知道信息,另一方積極傳遞信息,課堂真實交際才能進行,否則,在缺乏真實性和互動性的語境中,交流效果會不佳。
英語課堂上正是因為有“信息溝”的存在,才能夠讓學生保持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課堂具有互動性和靈活性。同時,師生課堂上的良性互動,生生間的信息共享有助于推動整個課堂氣氛和學習產(chǎn)出效果。
信息差的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shè)。在Krashen看來,僅僅進行基礎(chǔ)的學習不能等同于掌握一門語言,交流與溝通才是學好語言的根本途徑。他提出,掌握自然語言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學習者對i和1的掌握水平達到一定境界,即i+1的效果。其中,1是指超出學習者本身學習能力的語言運用形式,i是指其在現(xiàn)階段的基本語言素養(yǎng)。
Krashen(1983)認為,信息差活動和傳統(tǒng)課堂具有差異性,前者具有機動性和靈活性,能夠考察學習者對相關(guān)知識的實際操作運用;后者則是通過簡單的訓練和學習,趨向于模仿性和單一性,不具有信息差。
筆者認為課堂上真正意義的“信息溝”是具有互動價值的,建立在“信息溝”理論下的課堂設(shè)計能產(chǎn)生大量的輸入和輸出,從而使語言習得者在好奇心等內(nèi)力驅(qū)使下自然地習得語言。
在英語課堂中,“信息溝”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習動機,從而展開交際活動,并通過“信息溝”的減少獲得成就感。教師在制造信息溝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將“溝”設(shè)計得太深或者太淺,而應(yīng)當針對i+1的教學目標,順其自然,使其符合語言交流的真實性,在教學上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角度和回答方式,而不是只關(guān)注語音語調(diào)和語法問題。
以全國優(yōu)質(zhì)課湯沛老師的課例導入部分為例:
T: Morning, guys.
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Nice to see you again. Still remember my name? What’s my name?
T: My name is Charlotte. And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 very interesting article. But before that, I would like to share some pictures with you guys.
T: Look at those pictures. What are these people doing?
S: Taking pictures.
T: Photos, right? Photos of themselves, right? And we call photos of themselves selfies. And do you guys like taking selfies?
S: I like taking selfies very much.
T: And can you take a guess what I am gonna do after taking my selfies? Anyone? 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guess? What I am gonna do after taking my selfies?
S: Send it to the Internet.
T: Send it—Post it on the Internet, right? And toshare it with my(1.0s)with my firends—share it with my friends, very good.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Share it with my friends. Why can I do that? Why can I do that, guys? Because it is my picture, right? It is my selfie. So I have the right to do that thing. And what if an animal took a selfie of itself ? Who has the right to use this photo?
2003年,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一書中,明確指出課堂需要進行互動,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使用能力,并訓練學生形成用英語進行交流、處理問題的意識,使其逐步了解英語思維與傳統(tǒng)思維的差別,從而有意識地使用英語。湯沛老師的課文選自2014年8月8日《紐約客》上刊登的Wikipedia Defends the Monkey Selfie一文。該文本主要討論了由一張動物自拍照引起的版權(quán)糾紛。目前,自拍是一個很新潮的話題,知識產(chǎn)權(quán)問題也受到了大家的關(guān)注,因此,該文的話題時代性很強。課堂的導入以學生熟悉的自拍場景引入。首先,教師通過展示多張照片,師生漫談自拍,引出本課的主題詞匯selfie。圖片導入自拍話題,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興趣,為本課討論動物自拍照的版權(quán)問題作鋪墊。
之后,教師提出“And can you take a guess what I am gonna do after taking my selfies? Anyone? 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guess? What I am gonna do after taking my selfies?”,在“信息溝”理論中,“猜”是設(shè)計活動很好的方式,這種互動體現(xiàn)了“信息溝”存在的合理性,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頻繁地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水平得到了提升,也為本課討論動物自拍照的版權(quán)問題作了鋪墊。
進行“信息溝”活動時,主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信息傳播的不可控性;第二,行為主體,即傳受雙方的信息水平具有差異性。導入部分作為課堂教學的開始,地位相當重要。這部分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溝”理論,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掌控能力和實際運用水平,需要教師合理設(shè)計建立在“信息溝”理論上的課堂活動。
當課堂教學中存在“信息溝”,交際便有了實際意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帶著求知欲運用語言。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對“信息溝”的詮釋決定了其自主學習的效率,整節(jié)課高效開展的前提是信息溝的傳播水平。
“信息溝”活動是一種為了交流及共享信息設(shè)計的活動。“信息溝”理論提倡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建構(gòu)學習環(huán)境,學生具有能動性、自主性和積極性,并主動與周圍溝通,獲取別人對事物的信息,健全對相關(guān)信息的認識和運用,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因此,教師需要以學生的需求作為“信息溝”活動的出發(fā)點。作為當代教師,應(yīng)在平時的生活中,動用可用的資源,把有價值的資源利用到教學中來。教師同時要增強組織活動的能力,指導學生自學以便為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信息溝”創(chuàng)造條件。學習者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所以教師在課堂設(shè)計中要給學生留出適當?shù)淖詫W時間,并給他們提供方法指導。
此外,教師和學生都要完善自身的“信息溝”體系。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理出自己了解到的相關(guān)信息,并在課堂上留出適當?shù)臅r間讓學生們用英語討論,互通有無。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以便為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信息溝創(chuàng)造條件(劉江紅 2014:83)。
英語課堂需要師生的配合和交流。學生需要在教師制訂學習目標的基礎(chǔ)上進行實際操作,教師則安排包括role play、group-work、pair-work、taskbased activities在內(nèi)的教學任務(wù),及時鞏固。鄒為誠(2000:8)提出,制訂教學任務(wù)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chǔ),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考慮該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運用能力,保證學生對語言的基本使用。對于語言輸入而言,要以生活環(huán)境作為訓練基礎(chǔ),提高語言的運用率,健全學生對語言的認識和使用體系。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在真實語境中習得語言。“信息溝”的主體是學生,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英語教學課堂需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信息溝”的意識,在傳播中實現(xiàn)語言水平的提升,促使學生具有傳播信息的能力。
葛炳芳,湯沛. 2015.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視野課例[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4):1-4.
劉江紅. 2014. 巧設(shè)“信息溝”激活英語教學[J]. 現(xiàn)代教育(16):83.
鄒為誠. 2000. 語言輸入的機會和條件[J]. 外語界(1):5-10.
Krashen, S. 1983.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London: Pergamon Institute of English.
注: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導師朱嫣然的悉心指導,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