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臨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
當前中小學德育價值取向研究文獻綜述
李佳臨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目前國內(nèi)的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著過于理想化而缺乏實用性的問題,學生剛進入學校就用抽象神圣的、被認為是合理的社會規(guī)章制度,為學生擬定了孩子世界所難以理解的崇高的德育目標,這就使德育從諄諄教誨變成機械的背誦與執(zhí)行,將德育書本化和形式化,并沒有落實到中小學生的生活和日常行為當中。所以,在當代社會背景下,完善對中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德育機制,在這個過程當中創(chuàng)建一個能讓學生接受并且能具體落實到日常行為中的德育標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道德教育;中小學德育;價值取向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隨著科技與教育的進步,人類逐漸步入以知識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主導、以多媒體和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信息時代,我國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正走向深入。在此次改革中,德育作為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內(nèi)容,也在漸漸嬗變。德育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是如何抉擇以及用什么途徑才能將德育內(nèi)容更好的傳授給學生,使其落實到生活實踐中。
(二)相關概念界定
(1)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三)研究背景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變化迅速而劇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新與舊并存,理想的沖突、價值的沖突、規(guī)范的沖突彌漫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各種社會問題重疊交錯,存在著多種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這是青少年社會化不可回避的社會事實與社會環(huán)境。青少年學生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不同程度地目睹了各種社會問題,甚至社會的丑惡和黑暗面。因此,大量社會問題的存在,給青少年的成長以及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不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面對著諸多新情境與新問題。在我國現(xiàn)實的中小學學校教育中,很突出的問題就是“道德教育沒有生存空間”。
(四)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價值取向研究現(xiàn)狀
自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在注重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德育教育在學校中的地位也不斷深入和拔高。隨著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學校教育也在不斷反思,我們的教育除了教給學生基本的學科知識外,我們還教會了學生什么?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教會學生去適應生活和改變未來?我們評判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又是什么?這些標準是誰來制定?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學者也做出了不懈努力,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網(wǎng)等知識平臺查閱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含有關鍵詞“中小學德育”的相關文獻約10000余篇,近一年的有1000余篇。同時,在萬方網(wǎng)搜索含有關鍵詞“中小學德育價值取向”共計54篇。這說明我國學者們對中小學德育價值取向這一領域是有一定深入調(diào)查和研究的,因此,本文僅從德育目標、德育內(nèi)容和德育實施這幾個角度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總述。
1.對德育目標的研究
杜時忠教授在《當前學校德育面臨的十大矛盾》一文中,將“德育首位”與“德育無位”的矛盾看作學校德育的第一大矛盾?!暗掠裏o位”的實質(zhì)是學校教育道德性的遺忘與失落,即學校教育本應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承擔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責任,而現(xiàn)實的學校教育卻遺忘了其社會使命,沒有承擔起社會大系統(tǒng)賦予的育人責任。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德育對其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影響其終身發(fā)展,而脫離現(xiàn)實的德育效果必將大打折扣,或適得其反,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教育有責任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使學生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生活,摒棄一切虛假粉飾、假大空的說教,使德育更加真實可靠,同時尊重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要,從而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
2.對德育內(nèi)容的研究
當前,中小學校中“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統(tǒng)道德知識灌輸、行為規(guī)范訓練、重視教育者人格示范和現(xiàn)實生活中榜樣典型的誘導、集體的影響和輿論的揚抑以及獎懲措施強化等方法”。這種教育的價值理念導向是成人的,目的是為既定的價值目標服務,卻忽略了兒童的實際需要,同時這樣的德育也沒有幫助兒童適應當下的生活情境。
江天等學者認為,我們在確定當代中小學德育教育原則的時候,首先要“教育青少年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的志向”。從德育的政治目的來看,這個觀點是非常正確而且合理的。但現(xiàn)實的問題是,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常常將這樣的宏大話語原封不動地傳遞給了學生,使學生理解起來面臨著一定的困難。由此可見,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并不是在一個相對平等且容易理解的話語體系中,所以德育的實效性也有可能大大減弱,學生在德育中往往也是得之甚微。
王祖亮認為,德育工作當然有自己的目標選擇,但是德育目標的設立講究一個合理性,如果“學校德育目標定得太高、太大,習慣制造學校德育的‘神話’,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在學校德育活動中根本不可能達到,而達不到的東西又必須去實施,導致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出現(xiàn)名義上‘加強’,實際上‘淡化’,名義上‘落實’,實際上‘落虛’,乃至‘落空’的現(xiàn)象”??梢?,中小學德育的目標選擇應該是著眼于可以落實在現(xiàn)實中,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接地氣”。
3.對德育實施的研究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傳統(tǒng)的手段主要就是通過德育知識的傳授來加強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相對而言是比較貧乏的。學生群體尤其是中小學生由于他們是處于快速成長的階段,對周圍和課外發(fā)生的事情有著強烈的好奇,而對于思維之中或者抽象之中的問題則較難理解,因而往往會回避。所以,中小學的德育工作者們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尤其注意選取那些有著一定的兩難性或者矛盾性的事物來為德育工作豐富材料,進而引發(fā)學生對其中的道德判斷進行思考。我們當前的生活環(huán)境充滿了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和多元的并存,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不確定的狀態(tài),因此中小學的道德教育所確立的方向應該是幫助學生在多變的環(huán)境中如何確立自我最基本的價值堅守,而不是一味地去尋求道德理想境界的出現(xiàn)。如果脫離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盲目地追求道德教育的最高價值,事實上這已然脫離道德教育最為本真的價值——生活取向。
青少年時期是形成基本倫理道德與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最為重要的時期,教會學生如何甄別、選擇、判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在今天就顯得更加艱巨?,F(xiàn)在,新課程改革為德育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zhàn),德育教育應轉變目標取向,積極實現(xiàn)德育內(nèi)容、德育實施取向的嬗變,并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切實確立科學的道德學習取向,完成德育整體取向的重構,從而奠定未來德育改革的理論基礎。
[1]張明悅.傳統(tǒng)中小學德育的困境與現(xiàn)代德育理念的建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7)
[2]吳偉波.道德養(yǎng)成:中小學德育的應然取向[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6)
[3]張偉.德育為何?德育何為——社會變遷視野下的德育危機及其走向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1)
[4]許峰.對素質(zhì)教育和德育關系的幾點認識[J],教育導刊,2001(2).
[5]金燕娜.發(fā)達國家中小學德育研究新特點及新趨勢[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