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興蓉
?
“德”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人文科學
蔡興蓉
原鐘祥市實驗中學教師,現(xiàn)自由教育人。湖南衛(wèi)視曾謂之“癲師”。多家教育雜志專欄作者。出版暢銷書《走在孩子的前面》《下輩子還教書》等?,F(xiàn)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最講“德”的民族,然而,什么是德?這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可能會難倒無數(shù)人。
古書訓詁曰:“德,得也。”按照這一說法,問題就來了:人赤條條來,赤條條去,能得到什么呢?這是從結果看。若從過程看,縱然我們?nèi)矶奸L有器官,且每個器官都代表著不同的欲望——其中嘴還不只代表一種欲望,它要吃,要喝,要說,要唱,要接吻,有的嘴還抽煙——但每一種欲望在滿足的同時不都立即消失了么?失才是常態(tài)。于是古人又說:“德者,得其性者也?!保ü蟆墩撜Z皇侃義疏》)。我想這意思就是說,正像蠟燭充分燃燒就能實現(xiàn)蠟燭的價值一樣,人只要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本性就能實現(xiàn)人,此外再無遺憾。
難怪我們有德性一詞,原來德就是性,性就是德。
筆者最初了解這個意思時,不禁耳目一新——這說法的確能安慰人。比之佛教的“性空”論和耶教的“原罪”說,這說法更給人尊嚴、踏實和響亮的精神世界。后來又偶然讀到韓愈《原道篇》中的一句“足乎己,無待于外謂之德”,則德更是一種境界,自己具足,可以不求于外,也無須求之于外。就像北極熊憑體內(nèi)脂肪度過冬天一樣,人可以憑向內(nèi)超越穿過寂寞。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由的境界了。
明白了這一層,下一個問題就隨之而至:人的本性是什么。
我們的老祖宗早又準備了一個詞,叫做天性。人的本性來自天,所以本性又叫天性?!吨杏埂酚醒裕骸疤烀^性”,強調(diào)的就是這個理。為什么說“人之初,性本善”?因為大自然有向善的趨勢,比方說手破了點皮,可以自己好;壁虎尾巴掉了,可以自己長出來;海水空氣污染了,假以時日,可以自我凈化。為什么“君子以自強不息”?因為“天行健”,為什么“君子以厚德載物”?因為“地勢坤”。至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堅持原則;和為貴),當然更是來自于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恪守中庸的典范,否則,作一淺譬,四季若是稍走極端,我們無疑會在夏天熱死或在冬天冷死。一言以蔽之,天道與人道竟是因果關系。此所以天子而稱“天子”,皇帝而稱“奉天承運”,民間起兵而稱“替天行道”也。
中國人掛在嘴邊的天,想來也是頗有意思。天是無情而有意。西人喊“我的上帝啊”,我們喊“我的天啊”,這說明“天”亦含有一定的宗教意味,事實上,也確有學者稱之為“宗法性宗教”。仔細說來,天大致有二層含義:大自然,意志?!笞匀皇怯幸庵镜摹_@一點,你只要留心,處處可見妙趣盎然:蚯蚓沒有神經(jīng),當然也沒有大腦,卻能有自己的判斷力;20萬只海鷗同時起飛,相互間絕不撞著;所有的花瓣都是單數(shù),而雪花卻是六出,這是因為前者系有機界,屬陽,陽是單數(shù),而后者系無機界,屬陰,陰是雙數(shù);有時在公園里漫步,一絲風也沒有,但你會發(fā)現(xiàn)周圍的樹像商量好了似的,同時落葉,又同時戛然而止;如果你隨便向一座石山望去,所有的石頭莫不秩序井然,恰到好處,除非人將之采下,堆在山腳,一切方才顯得亂糟糟。
天性同時又叫人性。人的本性既受命于天,天之外畢竟又有了人——人是有一定的自主性的。為此,錢穆先生打過一個好玩的比喻,似可達意:政府派一全權代表出國交涉,此全權代表接受了政府命令,自可運用他的全權,隨宜應變,決定一切了。倚天而活,我們可知人的貴氣和生命的大氣。天人合一的關鍵,是既不偏于天道,亦不偏于人道,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則非細參而不可獲也。
綜上所述,此一德字,實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人文科學,蘊藉深沉,意境軒豁,非盡心踐形不能體其玄妙與美好。而橫看我們的德育現(xiàn)狀,就好比一個“西裝草履”的人站在馬路邊,對每一個過客說:“你過來,我跟你講講做人的道理!”這除了讓人臉紅,實在不好再說什么。
(責任編輯曾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