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誠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意義的教學是要通過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來實現的,在此過程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引導性.這就意味著初中數學教學應是動態(tài)的,是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溝通.受應試教育影響,實際的數學教學中還存在著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使課堂出現沉悶的現象.鑒于這樣情況,互動模式教學作為新背景下的產物開始受到初中數學教師的關注,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值得學習和推廣的.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互動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談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互動
互動模式教學不同于其他的教學,它是動態(tài)的,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而這個交流和討論過程,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或者生生之間進行簡單的交流活動,是以學生為主的,注重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凸顯.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界力量.我們知道,初中生雖然已經具備基礎性的綜合技能,但是缺乏自主性,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初中生有著自己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容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互動.
例如,在講“一元一次方程”時,筆者選取生活中常見的“話費計算”事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現在移動公司推出兩種套餐:一種是月消費58元,贈送主叫150分鐘,超過后每分鐘0.25元,被叫免費;另一種套餐是月消費88元,贈送主叫350分鐘,超過后每分鐘0.19元,被叫免費.問題:假設一個月內某電話的主叫為x分鐘,其中x是正整數,那么根據這兩種套餐,當x在不同的時間范疇內取值時,按照這兩種套餐將怎樣計費?比較這兩種套餐,根據主叫時間,你覺得選擇哪種套餐是省錢的計費方式?為什么?提出問題,師生、生生就生活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將實際的問題轉化成為數學知識,進而探究、解決.這樣,一方面通過問題能夠為學生指引探究的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問題也能夠引發(fā)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和互動,進而開拓學生的思維,實現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雙重提升.
二、搭建自由的平臺,鼓勵學生進行互動
互動本身是動態(tài)的,在實施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是,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不敢表達自我,或者不知道如何表達等多種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內心對教師的一種“距離感”,課堂的“教師專權性”.初中數學屬于理科范疇,邏輯性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主導教學,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對此,要想學生真正互動,就必須放開學生的心理,搭建一個自由的平臺,鼓勵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到“主人翁”意識,放開自我的思維,推動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講“直線、射線、線段”時,教學的目標在于: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直線、射線、線段的表示方法.筆者讓學生分成小組動手實踐、探究、總結原理內容,進而讓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并舉例說明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整個課堂中都以學生為主體,以自由的課堂來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促使學生敢于表達自我,進而彰顯自我的個性特點,實現學生個體的提升和發(fā)展.
三、動靜結合,強化學生的互動
在互動模式教學中,教師是作為引導者的身份出現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學生開展的.這種模式教學的理想目標在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探究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增強綜合技能和素養(yǎng).初中生具備的能力還處于基礎性階段,在課堂教學中過分給予其自由,讓他們進行互動有時會出現“放任自流”的現象,從而使課堂教學只是表面上的“動”、“熱鬧”,而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但是單純的靜態(tài)教學,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沉靜,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激發(fā)和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強化學生互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時,筆者首先展示學生已知的內容,即m(a+b)=ma+mb;進而讓學生就這個相乘公式的計算進行討論,總結其相乘的方式和方法,之后將這個相乘公式進行擴展,讓學生結合討論的內容自主探究,嘗試解決問題,即(a+b)(c+d)=ac+ad+bc+bd;最后讓學生就多項式乘多項式的計算過程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討論和總結.這樣動靜相結合,引導學生互動,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總之,教學活動本身屬于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參與和發(fā)展的過程.只有在互動過程中,才能凸顯學生的個體性、主動性.從這個角度來說,互動模式有著很強的可取性,能夠從根本上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