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殿民陳喜田趙艷(.遼寧省本溪縣偏嶺鎮(zhèn)中心學校,79;.遼寧省本溪縣教師進修學校,700;.遼寧省本溪市教師進修學院,7000)
?
教學有招:探討教學規(guī)律 提高教學實效小足球在投擲教學中的運用
于殿民1陳喜田2趙艷3(1.遼寧省本溪縣偏嶺鎮(zhèn)中心學校,117119;2.遼寧省本溪縣教師進修學校,117100;3.遼寧省本溪市教師進修學院,117000)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小足球應用于課堂中,作為投擲項目的一種輔助練習手段,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上肢力量,又能強化學生的腰腹肌力量。對此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以“雙手投擲小足球”為例,開發(fā)了幾種“另類”輔助投擲練習項目,供同行參考。
遼寧于殿民
(一)借用場地寬度
課堂教學中,筆者利用學校籃球場地寬15m的距離,要求學生雙手持小足球于籃球場地端線(見圖1),盡最大力量將小足球投向另一邊的籃球場地端線。
圖1
(二)改善出手角度
讓學生站在排球場地離網(wǎng)3m線上,雙手持小足球(見圖2),在學生雙手前拋時,要求學生必須將球從排球網(wǎng)上方擲過。通過此項練習,能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出手角度和出手初速度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身體超越器械的感覺。
圖2
(一)定點得分賽
1.教師將5個呼啦圈擺成“五環(huán)”圖案,學生雙手持球站在距“五環(huán)”圖案6~8m遠的投擲線后(見圖3),雙手用力將小足球投向呼啦圈,如果投出的球落在呼啦圈內(nèi),即可得5分。
圖3-1
圖3-2
2.將呼啦圈擺成一路縱隊(見圖4),圈與圈之間的距離為50cm,學生雙手持球于第一個呼啦圈的~8m處站立,雙手用力將小足球投啦圈,如果小足球落到第一個(近端)呼啦圈內(nèi),得1分,如果落到第2、3、4、5個呼啦圈內(nèi),則分別得到2、3、4、5分。
對于以上兩種方法,教師要充分關注、考慮學生身體條件的差異,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來選擇投擲距離。通過以上兩種游戲方法的練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上肢力量,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判斷運動空間的能力。
圖4-1
圖4-2
(二)拋球比快
學生4人一組,前后站立(見圖5),排頭第一個學生雙手握球,雙手用力,借助身體的最大力量將小足球向前上方垂直拋出,當小足球拋到最高點時,排尾的第四個學生則要看準時機,快速跑到第一個學生的前面,用雙手接住下落的球,依次進行,看哪組接到球的次數(shù)最多。
此游戲項目,不僅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肩關節(jié)與手臂的力量及身體協(xié)調(diào)用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團結(jié)協(xié)作能力。
圖5-1
圖5-2
圖5-3
(一)直腿坐投擲足球
讓學生坐在小體操墊上(見圖6),雙手持小足球于頭后上方,兩腿自然放松伸直,上體后仰,用力將小足球向前方拋出。
圖6-1
圖6-2
這種練習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小墊子的阻力來對抗下肢屈曲的力量,讓學生了解如何收腹,從而達到鍛煉髂腰肌和下腹肌的目的。采用直腿坐投擲練習方法,能夠有效發(fā)展學生上肢力量、腰腹肌及肩帶等部位的力量,使學生逐漸掌握、體會手臂的發(fā)力順序。在練習中,教師要重點強調(diào)手臂動作和出手角度,告知學生上體的擺動幅度越大,小足球投得相對也就越遠。
(二)旋轉(zhuǎn)式拋球練習
學生雙手持球于體側(cè)(見圖7),兩腳前后分開,兩臂伸直,以左(右)腿為軸,身體旋轉(zhuǎn)一周約360,用全身力量將小足球從體側(cè)拋出,注意蹬地、轉(zhuǎn)體與快速揮臂間的銜接。
圖7-1
圖7-2
圖7-3
圖7-4
通過練習,既能有效提高學生左(右)側(cè)肌肉群和肩部的力量及背闊肌伸展性,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平衡能力。由于每個學生的身體條件各不相同,建議在練習中,教師要重點強調(diào)學生身體各關節(jié)的拉伸活動,以避免在運動中造成身體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