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偉
一天下午,我正要去查課,迎面碰見一名中年婦女,她推著自行車,后座位上帶著被褥。我有些納悶,詫異地問:“這是怎么回事?”“唉,也不知為啥,俺那閨女說什么也不愿意來上學了!我只好把鋪蓋給她帶回去?!编蓿乙幌伦用靼琢?,緊接著追問:“班主任去家家訪了嗎?”“沒有,只是在電話里勸過她幾次,也沒管用,還有……”此時,我的心已涼了半截,感到一片茫然。
隨著手機電話的普及,作為溝通家校方式的家訪逐步萎縮,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電話聯系,是喜是憂?孰不知,有些時候是班主任的惰性心理使然,孰不知,有些問題并不是簡單的通話所能解決的。針對令人堪憂的現狀,學校通過集體商討研究,制定了“五性必訪”的制度,明確了必須親自家訪的各類情形,嚴禁用電話聯系替代,并將其納入班級考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了解性訪問
一般在接新班時普遍進行,了解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方法、家長文化素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校外表現等。
二、探望性家訪
學生家庭發(fā)生變故或因病在家休養(yǎng)時應及時登門探望,代表學校和班集體表示慰問,并幫助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從而增進教師、同學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三、鼓勵性家訪
學生(特別是后進生)有進步時要及時家訪,并當著學生的面向家長作恰如其分的匯報,給學生和家長以熱情的鼓勵。
四、開導性家訪
學生犯了錯誤,或與父母發(fā)生沖突、矛盾激化時及時家訪,一面耐心開導學生,穩(wěn)定其情緒,使其冷靜下來,一面和家長懇切談心,交流看法,達成教育思想上的一致。
五、防治性家訪
發(fā)現學生有思想與行為偏差的苗頭或輕微的越軌行為時應及時家訪,向學生及其家長委婉說理,曉以利害,防微杜漸,把不良傾向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
以上有針對性的人文家訪,溫暖如春,一下子拉近了教師與家長的距離,雙方掌握了全面翔實的第一手材料,方能做到因材施教。同時,走進學生家里進行家訪,教師教育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對家長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家長對孩子采取更科學和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家陶西平曾說:“重提家訪,使我們聽到了素質教育推進的腳步聲。研究好這個既有時代精神又有優(yōu)秀傳統的教育課題,一定會給我們的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因此,我們要說,該家訪時就家訪。
(作者單位:山東單縣北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