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強
最近又爆出幾宗抄襲案,很快就引發(fā)了人們的一個有趣的討論:
有人說:抄襲者往往會大量產生,一年幾百篇論文,每篇文章引用也過百,不抄襲不自我復制,如何可能?
有人還說:其實有的抄襲真的很“無辜”,因為讀過的觀點轉眼忘記了是不是別人的,時間久了,就以為是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接著有人說:你看看世界公園的金字塔與縣政府的白宮,到處都是這樣那樣的創(chuàng)意抄襲。
這使我想起去年幾次去不同省份的“古鎮(zhèn)”,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卻有著相同的面孔。大街小巷叫賣一樣的生活,走著同樣疲憊的、興奮和平靜的、激動的游客。人們習慣了被復制的意義日復一日,如何會細心檢索自己的發(fā)現是否真的獨一無二?而如果真的只注重獨一無二,又會付出怎樣的代價?被冷落?被遺棄?被嘲弄?
我不想為抄襲這種行為辯護,但是,我卻想在這里反思養(yǎng)育抄襲的社會邏輯。在一個只要賺到就是成功的時代,怎樣才能讓人耐住心性精雕細刻十年一劍呢?
2016年2月于南開范孫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