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人的基本素質為出發(fā)點、面向未來的教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學科教學的落實。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學科,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外,還參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素質及探索、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和人格情操的培養(yǎng),更肩負著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感恩、責任、擔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一、要確立語文教學以語言教學為基礎和核心的觀點
強化工具意識,著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F(xiàn)代社會是信息時代,人與人的交流尤為重要。學生要走上社會,不但要有真才實學,而且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要善于展示自我,推銷自己,這樣才能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人們展示自己、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語言表達是一種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亦即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如何,可以通過聽、說、讀、寫綜合地表達出來,一個人的思想認識、知識水平、審美傾向、人品學問、應變能力等,都可以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然而,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與學生所掌握的語言材料——詞匯和句式的獲取情況、語言技巧、知識素養(yǎng)、認識水平等有關。所以,語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識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輸?shù)?,而是要靠訓練才能培養(yǎng)出來的。語文課應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從語言表達的內容中學到知識,受到啟發(fā)教育和情感陶冶。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語文實踐活動,通過課堂問答、復述課文、朗讀、討論、口頭作文、演講等方式,加強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大量的聽、說、讀、寫活動中獲得鍛煉提高,形成較強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二、要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
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有不少弊端: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囿于書本,不求甚解,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定的科學秩序,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存在一定隔閡。而學科素質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意識和能動性的培養(yǎng),教學目的多元化,既顧及學生的知識和智能,又顧及教材中蘊涵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審美情趣、心理素質教育等因素。教師起傳遞教學信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主導作用,讓學生感到我要學也會學,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究獲取學科知識和實踐活動的規(guī)律,使學生的各種潛在素質得以發(fā)揮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改變“滿堂灌”的教法,運用啟發(fā)、誘導、點撥等方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使規(guī)律和方法內化為學生的能力,真正做到課內搭橋,課外走路,課內舉一,課外反三,從課內遷移到課外。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通過訓練來完成。當然,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科學的訓練,語文素質的獲得與形成必須依靠訓練這種方法。所謂訓練,就是既訓又練,訓就是點撥、引導,練就是練習、實踐,訓起指導作用,練就是實際操作,二者相輔相成,但練是主體。聽、說、讀、寫、思,哪一樣離開訓練都是不行的。同時還得改革考法,減少考題的負面影響,不要老是圍繞考試的指揮棒轉。標準化考試有利也有弊,就語文學科來說,則是弊大于利。那些猜題押寶式的試題是不能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素質的,相反,只會引導學生投機取巧,而不在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上狠下功夫,它無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甚至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
三、應重視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
語文課堂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課本,以掌握弄通幾篇范文為目的,以為學好了課本,就學好了語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勢必導致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單調,學生對語文課無興趣便是自然的了。已故語文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說:“語文與生活同在,凡有人類生活的地方都有語文,都有語文實踐和語文學習。”葉圣陶先生也說:“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毙抡n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闭Z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边@些論斷集中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重視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新理念,因此,僅學一點課本知識是遠遠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的,也是不符合語文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必須讓語文課同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的能說會道、能讀會寫的能力,而不是在那兒獨立地研究課文內容,這樣學生自然會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氣質內涵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經(jīng)典的文學著作是歷史的沉淀,是先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無論是國外文豪的文學作品,還是《紅樓夢》《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或者是魯迅、郁達夫、巴金、莫言等文壇先驅的作品,學生都可從中增長見識,積累素材,陶冶情操,從而提升學生的氣質和內涵。堅韌、感恩、責任、擔當、忠誠、愛國等文化修養(yǎng),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自身素質。因此,閱讀使人變得理性、睿智、善于思考,閱讀能提升氣質和修養(yǎng),能使學生內外兼修。
五、中學語文教師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
通過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掌握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練就過硬的專業(yè)本領。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在教學中充分把握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抓住教學過程中的契機,靈活運用,把素質教育的因素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將學生引入,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素質教育效果。教師在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基礎上,要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地搞好教學工作,為人師表,給學生做出榜樣,利用三尺講臺積極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傊刭|教育的實施,關鍵是教師,教師應徹底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更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使語文教學真正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
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教育,高中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對實施高中素質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